- 免費試聽
11月1日 19:30-21:00 俞慶東
詳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詳情戰(zhàn)勝自己 發(fā)表于 2011-09-11 02:51:53 內(nèi)容:
中藥學(xué)橫向總結(jié)
性能特點
要藥
辛溫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藥:麻黃
鼻淵頭痛之要藥:辛夷
治寒飲伏肺之要藥:細辛治項背強痛之要藥:葛根
治肝膽疾患及少陽證之要藥:柴胡
升陽舉陷的要藥:升麻
治氣分實熱和肺胃實火之要藥:石膏
治肝陽眩暈,目珠夜痛及瘰疬腫結(jié)之要藥:夏枯草
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之要藥:生地黃
治療一切癰腫疔瘡陽證之要藥:金銀花
治濕熱火郁、濕熱瀉痢之要藥:黃連
治肝經(jīng)濕熱,實火之要藥:龍膽草
治血熱毒盛所致諸證之要藥:大青葉
治肺癰之要藥:魚腥草
治療咽喉腫痛的要藥:山豆根
治療癰腫疔毒之要藥:蚤休
治療梅毒的要藥:土茯苓
治療腸癰之要藥:紅藤、敗醬草
治療陽明腑實證(熱結(jié)便秘)之要藥:大黃
治腸胃實熱內(nèi)結(jié)、燥屎堅硬難下之要藥:芒硝
治療寒積便秘之要藥:巴豆
治風(fēng)寒濕痹肢體拘攣或麻木之要藥:威靈仙
久風(fēng)頑痹、筋脈拘急及吐瀉轉(zhuǎn)筋之要藥:木瓜
治風(fēng)痹或痹證痛重之要藥:徐長卿
治肝腎虧虛胎動不安之要藥:桑寄生
治風(fēng)寒濕痹、筋骨軟弱或四肢拘攣之要藥:五加皮
芳化濕濁的要藥:藿香
治濕阻中焦之要藥:蒼術(shù)
行氣消積除脹之要藥:厚樸
濕熱淋證之要藥:瞿麥
諸淋澀痛之要藥:海金沙
治療膏淋之要藥: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藥:金錢草
治濕熱黃疸之要藥:茵陳
補火助陽、回陽救逆之要藥:附子
溫中散寒之要藥:干姜
治下元虛冷、虛陽上浮諸證之要藥: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氣滯諸痛之要藥:吳茱萸
胃寒嘔逆之要藥:丁香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為治痰的要藥:橘皮
治胃腸積滯及痰滯胸痞之要藥:枳實
行氣調(diào)中止痛之要藥:木香
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止痛之要藥:香附
治胸痹之要藥:薤白
止呃之要藥:柿蒂
治油膩肉積之要藥:山楂
消食運脾之要藥:雞內(nèi)金
治小兒疳積之要藥:使君子
治血熱妄行之要藥:大薊
治水火燙傷之要藥:地榆
安胎之要藥:苧麻根
收斂止血之要藥:白芨
溫經(jīng)止血之要藥:炮姜
血瘀諸痛之要藥:五靈脂
活血行氣涼血之要藥:郁金
治燙傷及毒蛇咬傷之要藥:虎杖
治婦科經(jīng)產(chǎn)病之要藥:益母草
活血調(diào)經(jīng),涼血消癰,安神,為婦科之要藥:丹參
活血調(diào)經(jīng),祛風(fēng)止痛,為婦科活血調(diào)經(jīng)之要藥:川芎
散瘀止痛,接骨療傷,為傷科接骨續(xù)筋之要藥:自然銅
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為外傷科之要藥:乳香
治濕痰寒痰之要藥:半夏
治肺胃氣逆之要藥:旋復(fù)花
治痰熱及胸痹之要藥:瓜蔞
治新久咳嗽之要藥:百部
治療咳喘之要藥:杏仁
治療“皮里膜外之痰”之要藥:白芥子
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驚悸失眠之要藥:朱砂
治肝陽上亢及目疾之要藥:石決明
治肝陽、肝風(fēng)及肝火所致病證之要藥:羚羊角
清熱平肝、息風(fēng)止痙之要藥:鉤藤
治肝陽眩暈之要藥:天麻
開竅醒神回蘇之要藥:麝香、冰片
大補元氣救脫之要藥:人參
肺虛咳嗽、腎虛作喘之要藥:蛤蚧
溫補腎陽,補督脈、益精血之要藥:鹿茸
治腎虛腰膝酸痛或筋骨無力之要藥:杜仲
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為補血調(diào)經(jīng)之要藥:當(dāng)歸
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為補血之要藥:熟地黃
補益肝腎之要藥:山茱萸
治脾寒瀉痛或多涎唾之要藥:益智仁
眼科外用之要藥:爐甘石
拔毒化腐,為外科之要藥:升藥
疥瘡之要藥:硫磺
良藥
治熱毒血痢之良藥:白頭翁
治寒濕中阻、脾胃氣滯之良藥:砂仁
治濕熱淋痛之良藥:滑石
治乳汁不下及熱痹之良藥:木通
理氣良藥:沉香
出血、瘀血諸證之良藥:三七
補肝腎、益精血為滋補良藥:何首烏
治崩漏帶下之良藥:烏賊骨
佳品
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
外用治頭虱、體虱之佳品:百部
治心經(jīng)熱盛神昏譫語之佳品:羚羊角
活血通經(jīng)、止通之佳品:麝香
平補氣陰之佳品:山藥 黃精
陰陽并補之佳品:山茱萸 菟絲子
肝腎虧虛胎漏或胎動之佳品:杜仲
腎陽不足、精血虧虛之佳品:蛤蚧
內(nèi)科補血之佳品:當(dāng)歸
圣藥
“嘔家圣藥”: 生姜
“瘡家圣藥”: 連翹
通用藥
發(fā)表散風(fēng)通用藥:荊芥
治風(fēng)通用藥:防風(fēng)
治痹證通用藥:秦艽
經(jīng)典用語
“風(fēng)病、瘡病、血病為要藥”:荊芥
“夏月麻黃”:香薷
“斬關(guān)奪門之功”:巴豆
“將軍”:大黃
“焦三仙” 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
“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香附
“血中之氣藥”:川芎“頭痛不離川芎”(風(fēng)寒、風(fēng)熱、風(fēng)濕、血瘀、血虛)
“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之要藥”:延胡索
“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活血祛瘀、涼血清心)
“祛瘀生新”:桃仁
“引血、引火下行”:牛膝
“風(fēng)藥中之潤劑”秦艽、荊芥、防風(fēng)、桑寄生
病證選藥
安胎: 紫蘇(氣滯胎動) 黃芩(胎熱胎動) 砂仁(氣滯胎動) 苧麻根(胎熱、胎漏胎動)竹茹(胎熱胎動) 白術(shù)(脾虛氣弱胎動) 杜仲(肝腎虛虧) 桑寄生(肝腎虛虧)續(xù)斷(肝腎虛虧) 菟絲子(腎虛)
魚蟹中毒: 紫蘇,生姜,
破傷風(fēng):防風(fēng) 蟬蛻 天南星 白附子 天麻 全蝎蜈蚣
胃寒嘔吐:丁香 生姜 吳茱萸 高良姜
沉香
胃熱嘔吐:蘆根 竹茹 枇杷葉胃火牙痛:石膏
陰署證:
香薷
風(fēng)濕寒痹、肩臂疼痛:羌活
項背強痛:葛根
風(fēng)濕痹痛、四肢拘攣:桑枝
太陽頭痛:羌活
陽明頭痛:白芷
厥陰頭痛: 藁本(巔頂頭痛)
鼻淵頭痛: 辛夷 蒼耳子 細辛
引產(chǎn): 天花粉
無汗骨蒸:牡丹皮
有汗骨蒸:地骨皮
梅毒:土茯苓
胃癌、食管癌、直腸癌:白花蛇舌草
雞眼贅疣:鴉膽子
回乳:芒硝(外用) 麥芽
諸骨鯁喉:威靈仙
吐瀉轉(zhuǎn)筋:木瓜 蠶沙
膏淋:萆薢
血淋:蒲黃
虛寒呃逆:丁香
寒疝腹痛:烏藥 荔枝核
泌尿系或肝膽結(jié)石癥:雞內(nèi)金虎杖
肺胃出血:白及
手足皸裂:白及
脫發(fā):
側(cè)柏葉(外用)
陰疽流注: 白芥子
癆嗽及百日咳:百部
噤口痢:石菖蒲
休息?。壶f膽子
熱毒血痢、阿米巴?。喊最^翁
口中甜膩:佩蘭
排石:海金沙金錢草 雞內(nèi)金 郁金 核桃仁
喉痹:絡(luò)石藤燈心草
口瘡:吳茱萸
齲齒疼痛:篳撥
手足皸裂:白芨
失音:訶子桔梗 胖大海
頑固性頭痛及風(fēng)濕頑痹:全蝎
蜈蚣
毒蛇咬傷:紫花地丁 蚤休 白花蛇舌草 穿心蓮 金錢草 半夏
退虛熱:知母 黃柏 牡丹皮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銀柴胡 胡黃連 秦艽 龜甲 鱉甲
利咽:薄荷 牛蒡子 板藍根 射干 山豆根 馬勃玄參 巴豆 牛黃 胖大海 桔梗
透疹:荊芥 薄荷 牛蒡子 蟬蛻 升麻 葛根
浮萍 蘆根 紫草
升陽舉陷:升麻 柴胡 葛根 黃芪
亡陽證:
附子 干姜
引火歸元治命門火衰證:肉桂
寒凝肝脈諸痛證:吳茱萸
瀉痢里急后重:木香
米面薯芋食滯證:麥芽
絳蟲證:
鶴草芽 檳榔 南瓜子雷丸 榧子 蕪荑
風(fēng)痰證:
天南星
滑脫諸證:龍骨 牡蠣
陰虛火旺的喘咳痰血證:西洋參
烏須黑發(fā):何首烏女貞子 黑芝麻
腎不納氣之喘:蛤蚧 補骨脂 沉香 磁石 紫河車
潤腸通便:火麻仁 郁李仁 柏子仁 核桃仁 桃仁
決明子 榧子 蘇子 冬葵子 栝樓 當(dāng)歸 何首烏 黑芝麻 桑葚 肉蓯蓉 胖大海知母 生地黃鎖陽 杏仁
燙燒傷:四季青紫珠 地榆 虎杖 側(cè)柏葉
脫發(fā):側(cè)柏葉
瘧疾:柴胡 青蒿 草果 鴉膽子 檳榔 何首烏 常山
胸痹:薤白
通經(jīng)下乳:路路通 關(guān)木通 通草 漏蘆 王不留行 穿山甲 冬葵子
梅毒:土茯苓
脾胃虛寒吐瀉:砂仁
血淋澀痛:石韋 蒲黃
乳癰:蒲公英漏蘆絲瓜絡(luò) 遠志
肺癰:魚腥草 薏苡仁 栝樓
腸癰:紅藤 敗醬草 牡丹皮 絡(luò)石藤 薏苡仁 栝樓大黃
梅核氣證:綠萼梅 紫草 半夏 紫蘇
暑濕吐瀉:白扁豆高血脂癥:山楂 蒲黃 姜黃 沒藥
降血壓:杜仲 夏枯草 決明子 青葙子車前子 羅布麻 地龍 青木香 大薊 小薊 馬兜鈴 桑白皮 薺菜 臭梧桐淫羊藿 山茱萸稀薟草 山楂
明目退翳:秦皮 青葙子 密蒙花 谷精草 蟬蛻 熊膽 赤芍 石決明 珍珠母 紫貝齒 枸杞子 木賊
擴瞳:青葙子
清心利尿:連翹 關(guān)木通 瞿麥 竹葉 淡竹葉
虛火咽痛:玄參
陰虛外感: 玉竹
安蛔止痛: 烏梅
配伍用藥
麻黃配桂枝:
風(fēng)寒表實無汗證.
麻黃配杏仁:
風(fēng)寒束肺喘咳氣逆.
麻黃配石膏:
肺熱咳喘.
桂枝配白芍:
風(fēng)寒表虛有汗證
.柴胡配黃芩:
少陽寒熱往來
生葛配黃芩、黃連: 濕熱瀉痢初起
石膏配知母:
熱病氣分實熱證和肺胃火熱傷津證
知母配黃柏:
陰虛火旺
知母配川貝母:
陰虛勞嗽 肺燥咳嗽
梔子配茵陳:
濕熱黃疸
黃連配吳茱萸:
肝火犯胃、濕熱中阻之嘔吐泛酸
黃連配木香: 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
黃柏配蒼術(shù):
濕熱諸證,尤其下焦?jié)駸?/span>
白薇配玉竹:
陰虛外感
大黃陪芒硝:實熱積滯、大便燥結(jié)、堅硬難下
大黃配巴豆、干姜:寒積便秘
獨活配桑寄生:風(fēng)濕痹痛、腰膝酸軟
蒼術(shù)配厚樸、陳皮: 濕阻中焦或夾食積
滑石配甘草:暑熱煩渴
附子配干姜:亡陽欲脫及中虛寒盛
附子配麻黃、細辛:陽虛外感
丁香配柿蒂:
虛寒嘔逆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氣滯、肝氣犯胃之胃脘脹痛
橘皮配半夏:痰濕滯中客肺止咳喘
枳實配白術(shù):脾虛氣滯夾積夾濕證
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氣滯諸痛
薤白配瓜蔞:痰濁痹阻、胸陽不振之胸痹證
蒲黃配五靈脂:血瘀胸脅心腹諸痛及血瘀出血
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濕熱蒙蔽清竅之神昏、癲癇、癲狂
旋復(fù)花配代赭石:氣逆嘔惡、喘息
朱砂配磁石:煩躁不安、心悸失眠
人參配附子:亡陽氣脫人參配蛤蚧:肺腎兩虛、動輒氣喘
人參配麥冬、五味子:氣陰兩虛之口渴、多汗及消渴
黃芪配柴胡、升麻:中氣下陷諸證
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當(dāng)歸配黃芪:血虛或氣血雙虧
戰(zhàn)勝自己 發(fā)表于 2011-09-11 02:52:38 內(nèi)容:
解表藥可用于水腫、咳喘、麻疹、風(fēng)疹、風(fēng)濕痹痛、瘡瘍初起等兼有表證者。
紫蘇解魚蟹毒
生姜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魚蟹之毒
熊膽內(nèi)服,熊膽:不入湯。入丸散1.25--2.5克
甘遂0.5—1g、
大戟1.5—3g、
芫花煎服,1.5—3g。入丸散劑,每次0.6g、
牽牛子煎服,3~9g。入丸、散劑,每次1.5~3g。本品炒用藥性減緩。、
巴豆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要藥
砒石:0.002-0.004雄黃:0.05-0.1巴豆:0.1-0.3甘遂:0.5-1鴉膽子:0.5-2川烏:1.5-3雷公藤:10-25(煎)雷丸:6-15牛黃入丸散 0.2—0.5克麝香入丸散 0.06—0.1克不宜入煎劑朱砂入丸散或研末沖服 0.3—1克忌火煅羚羊角磨汁或研粉服 0.3—0.6克,煎服 1—3克巴豆內(nèi)服劑量0.1-0.3g;甘遂入丸散劑0.5-1g
中藥的性能
四氣:寒、熱、溫、涼,是對藥物治療寒熱病癥作用的概括。
五味。
辛:發(fā)散、行氣、行血。
甘:補益、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和中。
酸:收斂固澀、生津止渴。
苦:泄、燥濕、堅陰。
咸:軟堅散結(jié)和瀉下。
歸經(jīng)指藥物對臟腑、經(jīng)絡(luò)或部位的選擇性作用,是藥物作用定位的概念。
升降浮沉指辛、甘,溫?zé)崴幬锒嗌?,酸、苦、咸,寒涼藥物多沉降;藥物多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少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
第二中藥的應(yīng)用
一、中藥的配伍“七情”配伍。
1.單行:指藥物的單獨應(yīng)用。
2.相須:藥物的性能功效相似,可以增強原有療效的配伍。
3.相使:藥物的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以一藥為主,一藥為輔,以提高主藥療效的配伍。
4.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的配伍。
5.相殺: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配伍。
6.相惡: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的原有功效降低或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7.相反:兩藥合用,能產(chǎn)生或增強毒性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二、用藥禁忌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2.十九畏:硫磺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三、用藥劑量
四、用法
A 一般而言,解表藥、芳香藥應(yīng)避免久煎,以免耗散藥物有效成分,降低療效;
B 礦物藥、貝殼類藥、滋補藥大多應(yīng)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確保療效;
C 有的粉末狀藥物或細小植物種子宜包煎,使在煎藥時不致浮散或糊底(如蛤粉、車前子等);
D 貴重藥宜另煎(如人參等);
E 膠質(zhì)藥宜烊化(如阿膠等);
F 液體藥(如生姜汁、竹瀝等)及某些不宜煎煮的藥物(如芒硝等)宜沖服。
2.服藥時間:一般中藥大多可在飯前或飯后1—2小時服。此外,A滋補藥宜飯前服,B驅(qū)蟲藥、瀉下藥宜空腹服,D健胃藥或?qū)ξ改c有刺激藥宜飯后服,E安眠藥宜睡前服。
戰(zhàn)勝自己 發(fā)表于 2011-09-11 03:06:19 內(nèi)容:
麥芽:回乳消脹
使君子蛔蟲病,蟯蟲?。恍吼岱e;苦楝皮蛔蟲病,鉤蟲病,蟯蟲?。唤臧_,濕瘡。;檳榔殺絳蟲、蛔蟲、截瘧
小薊善治尿血、血淋;地榆宜下焦血熱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側(cè)柏葉肺熱咳嗽;白茅根胃熱嘔噦;茜草血熱夾瘀
川芎“血中氣藥”;治頭痛的要藥;延胡索“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
朱砂忌火煅,火煅則析出水銀,有劇毒
相同功效藥物的區(qū)別
透疹——荊芥、薄荷、牛蒡子、蟬蛻、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藥物是
荊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藥物是
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腫的藥物是
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藥物是
蟬蛻
既能透疹又能升舉陽氣的藥物是
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的藥物是
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涼血解毒的藥物是
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藥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通竅——白芷、細辛、辛夷、蒼耳子
既能通鼻竅又能消腫排膿的藥物是
白芷
既能通鼻竅又能溫肺化飲的藥物是
細辛
既能通鼻竅又能解表的藥物是
白芷
、
細辛
、
辛夷
、
蒼耳子
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膽、桑葉、菊花、秦皮、決明子、車前子、石決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風(fēng)熱的藥物是
桑葉
、
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潤燥的藥物是
桑葉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熱解毒的藥物是
菊花
、
羚羊角
、
熊膽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熱燥濕止痢止帶的藥物是
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熱解毒、息風(fēng)止痙的藥物是
羚羊角
、
熊膽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陽、息風(fēng)止痙的藥物是
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潤腸通便的藥物是
決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藥物是
車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潛陽的藥物是
石決明
、
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潛陽、鎮(zhèn)驚安神的藥物是
珍珠母
清虛熱——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黃連、鱉甲、銀柴胡
專清虛熱的藥物是
銀柴胡
既能清虛熱又能滋陰潤燥的藥物是
知母
既能清虛熱又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藥物是
牡丹皮
既能清虛熱又能解暑截瘧的藥物是
青蒿
既能清虛熱又能清肺降火、涼血止血的藥物是
地骨皮
既能清虛熱又能除疳熱、清濕熱的藥物是
胡黃連
既能清虛熱又能祛風(fēng)濕、清濕熱的藥物是
秦艽
既能清虛熱又能滋陰潛陽、軟堅散結(jié)的藥物是
鱉甲
下乳——關(guān)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藥物是
關(guān)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腫排膿的藥物是
穿山甲
截瘧——青蒿、生何首烏、檳榔、常山
既能截瘧又能清熱解暑的藥物是
青蒿
既能截瘧又能潤腸通便、解毒的藥物是
生何首烏
既能截瘧又能吐痰涎的藥物是
常山
既能截瘧又能驅(qū)蟲消積、行氣利水的藥物是
檳榔
安胎——紫蘇、黃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續(xù)斷、菟絲子、白術(shù)、苧麻根、艾葉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氣寬中的藥物是
紫蘇
既能安胎又能清熱燥濕的藥物是
黃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濕行氣的藥物是
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補肝腎、強筋骨的藥物是
桑寄生
、
杜仲
、
續(xù)斷
既能安胎又能補肝腎、祛風(fēng)濕、強筋骨的藥物是
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涼血止血、解毒的藥物是
黃芩
、
苧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溫經(jīng)止血的藥物是
艾葉
既能安胎又能補氣、健脾、止汗的藥物是
白術(shù)
既能安胎又能補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的藥物是
菟絲子
開竅——郁金、皂莢、麝香、冰片、蟾蜍、蘇合香、石菖蒲、牛黃、遠志
既能開竅又能活血通經(jīng)的藥物是
麝香
既能開竅又能外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是
冰片
既能開竅又能寧神化濕和胃的藥物是
石菖蒲
既能開竅又能解毒止痛的藥物是
蟾蜍
既能開竅又能熄風(fēng)止痙、清熱解毒的藥物是
牛黃
既能開竅又能寧心安神、祛痰、消散癰腫的藥物是
遠志
殺蟲——苦參、貫眾、蘆薈、牽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檳榔、百部
(皂莢、雷公藤、仙鶴草、使君子、南瓜子、鶴草芽、雷丸)
既能殺蟲又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物是
貫眾
既能殺蟲又能瀉下清肝的藥物是
蘆薈
既能殺蟲又能逐水去積的藥物是
牽牛子
既能殺蟲又能溫中止痛的藥物是
花椒
既能殺蟲又能療癬的藥物是
川楝子
、
苦楝皮
既能殺蟲又能行氣止痛的藥物是
川楝子
既能殺蟲又能消積行氣的藥物是
檳榔
既能殺蟲又能潤肺止咳的藥物是
百部
潤腸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當(dāng)歸、瓜蔞(仁)、決明子、(苦)杏仁、蘇子、肉豆蔻、生首烏、硫黃、柏子仁、知母、虎杖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利水消腫的藥物是
郁李仁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藥物是
決明子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藥物是
當(dāng)歸
、
桃仁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的藥物是
瓜蔞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藥物是
杏仁
、
蘇子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補腎陽、益精血的藥物是
肉蓯蓉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補血調(diào)經(jīng)的藥物是
當(dāng)歸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解毒截瘧的藥物是
生首烏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補陽的藥物是
肉蓯蓉
、
硫黃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補血的藥物是
當(dāng)歸
、
桃仁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養(yǎng)心安神的藥物是
柏子仁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養(yǎng)陰的藥物是
麥冬
夏月之麻黃:香薷
清瀉肺胃二經(jīng)氣分實熱的要藥:石膏、知母
夏枯草可用于甲狀腺瘤
治療瀉痢嘔吐要藥:黃連
瘡家圣藥:連翹
無汗骨蒸:牡丹皮
有汗骨蒸:地骨皮
戰(zhàn)勝自己 發(fā)表于 2011-10-01 23:25:21 內(nèi)容:
蜈蚣成人一次服用劑量:1~3g(研末吞服0.6~1g,外用適量
中藥飲片貯存常見的質(zhì)量變異現(xiàn)象:蟲蛀、霉變、走油、腐爛
蛤蚧與吳茱萸同貯。
于通風(fēng)干燥處貯存的:?(書上是肉蓯蓉、熟地黃、天門冬、黨參);于陰涼干燥處處貯存的:厚樸、肉桂(此處只能選一個,考慮有爭議);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滋陰抑陽;
戰(zhàn)勝自己 發(fā)表于 2011-10-13 18:23:13 內(nèi)容:
在這個講求學(xué)歷和資格證的社會。這些就是我們生存下去最強大的武器。
為了打好將來的事業(yè)基礎(chǔ)。無論再怎么辛苦。我們也要堅持下去。
考到執(zhí)業(yè)醫(yī)師和執(zhí)業(yè)藥師。
后天就是考試了。祝福大家考試成功通過。
11月1日 19:30-21:00 俞慶東
詳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