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接觸過護理,護理管理的基礎知識也應該有所了解。那什么是護理質量管理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護理質量管理思想
沒有體現現代質量管理思想,傳統(tǒng)質量管理認為:達到“符合性”技術標準就是高質量,質量問題是作業(yè)線的惡果,這過分強調工人文化水平和勞動力素質對質量的影響,不能追求“零缺陷”。多年來,我們在護理質量管理工作中仍然受到這種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例如,制定十五項基本護理技術操作標準時,符合臨床應用標準的著眼點是放在了嚴格的一招一式上,卻并沒有完全體現患者的舒適與需要,同時,一些質量標準的設定都留有一定余地,比如危重、一級護理病人合格率95%,即是允許出現5%的護理缺陷可能,這無形當中就使護士會認為5%的護理缺陷是不可避免的,這種以質量標準適應現行狀況,留有余地的管理方法,不僅使病人得不到100%的優(yōu)質護理,也容易增長護士視工作出紕漏習以為常的惰性,有礙于形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及質量意識。我們的護理質量管理應該吸取先進的現代質量管理思想,護理質量的概念應該從滿足患者健康需要的角度去定義,而不應該局限于對患者日?;顒拥姆丈?,也不應該將其簡單的定義為服務態(tài)度的優(yōu)劣。護理質量的評價主體應該從護士做了什么轉向患者實際得到了什么,得到的是否是他所需要的。護理質量的控制應加強前饋控制的行為,克服反饋控制中因時間差而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護理缺陷,使控制變得積極而有效。
2.護理質量評價
內容未能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醫(yī)療衛(wèi)生改革帶來了新的質量觀點:首先是醫(yī)院能提供良好的服務,使患者傷害最??;其次是在各個醫(yī)療環(huán)節(jié)上重視期望的收益與虧損間的平衡。這就是說,患者的健康需要是醫(yī)療服務產生效果的標準。因此,護理質量評價的制定也同樣應該建立在護理工作是否滿足病人的健康需要上。20世紀90年代在護理界開展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模式,使護士逐步建立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幫助人們掌握以健康需求為目的的預防、治療、護理的知識,不僅充實了護理工作的內容,也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為醫(yī)院增加了在醫(yī)療市場中的競爭力。但是,現有的護理質量評價內容卻沒有一個大的突破,其重點仍停留在對護理技術項目和臨床護理流程的評估,如技術操作合格率、年度褥瘡發(fā)生數、病區(qū)管理質量合格率等。對于能夠反映患者一般健康狀況的指標如患者接受心理護理的結果、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出院指導的準確率等都未能列入到護理質量評價的內容中去。其次對于護理成本與概念也尚未在護理質量評價中得到體現,如果在質量管理的導向中不能體現出從護理管理者到基層護理人員均有參與成本計算與控制的義務和責任,我們就無法實現高質量、低成本的局面。
3.護理質量管理方法
未注重持續(xù)性質量改進在推行整體護理的過程中,廣大的護理管理者和護理人員逐步把工作的重點轉向以人為中心,根據病人的需要不斷地拓寬和調整護理服務的內容和方式,使患者的滿意度有明顯的提高,這種動態(tài)的管理方式體現了質量改進的思想。但是我們在有些方面仍有不足,例如現在質量檢查方式,多數的質量檢查表已使用多年,檢查的內容幾乎未修改過,不管這一時期主要護理質量存在的問題是什么,患者需求有什么變化或患者是否有這種需求,檢查的針對性不強,導致缺少有效的質量改進措施。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護理質量管理的相關內容,想了解更多護理理論知識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