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復習效率,搜集整理了“2021年中醫(yī)專長醫(yī)師資格證考點“脅痛的中醫(yī)病因病機””的知識點,詳情如下:
1.病因
情志不遂,跌仆損傷,飲食所傷,外感濕熱,勞欲久病。
2.病機
脅痛的基本病機為肝絡失和,其病理變化可歸結為“不通則痛”與“不榮則痛”兩類。其病變臟腑主要在于肝膽,又與脾胃及腎相關。其病理因素有氣滯、血瘀、濕熱。脅痛的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其中,因肝郁氣滯、肝失條達,瘀血停著、脅絡不通,濕熱蘊結、肝失疏泄所導致的脅痛多屬實證;而因陰血不足、肝絡失養(yǎng)所導致的脅痛則為虛證。
一般說來,脅痛初病在氣,由肝郁氣滯,氣機不暢而致脅痛。氣滯日久,血行不暢,其病變則由氣滯轉為血瘀,或氣滯血瘀并見。實證日久奪可化熱傷陰,肝腎陰虛,而轉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
1.辨證要點
脅痛應首辨麵在氣在血。大雛痛多屬氣郁,且疼序呈游走不定時輕時重,癥狀輕重與情緒變化有關;刺痛多屬血瘀,且痛處固定不移,疼痛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其次辨脅痛屬虛屬實。實證之中以氣滯、血瘀、濕也為主,多病程短,來勢急,癥見疼痛劇烈而拒按,脈實有力。虛證多為陰血不足,脈絡失養(yǎng),癥見其痛隱隱,綿綿不休,且病程長來勢緩,并伴見全身陰血虧耗之癥。
2.治療原則
脅痛之治療原則當根據(jù)“通則不痛”的理論,以疏肝和絡止痛為基本治則,結合肝膽的生理特點,靈活運用。實證之脅痛,宜用理氣、活血、清利濕熱之法;虛證之脅痛,宜補中寓通,采用滋陰、養(yǎng)血、柔肝之法。
3.證治分類
(1)肝郁氣滯證
主癥:脅肋脹痛,走竄不定,甚則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胸悶腹脹,噯氣頻作,得噯氣而脹痛稍舒,納少口苦,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常用柴胡、枳殼、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
肝郁氣滯證,若氣郁化火,癥見脅肋掣痛,口干口苦,煩躁易怒,溲黃便秘,舌紅苔黃者,可去川芎,加山梔、丹皮、黃芩、夏枯草;若肝郁化火,耗傷陰津,癥見脅肋隱痛不休,眩暈少寐,舌紅少津,脈細者,可去川芎,酌配枸杞子、菊花、首烏、丹皮、梔子;若兼見胃失和降,惡心嘔吐者,可加半夏、陳皮、生姜、旋覆花等;若氣滯兼見血瘀者,可酌加赤芍、當歸尾、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
(2)肝膽濕熱證
主癥:脅肋重著或灼熱疼痛,痛有定處,觸痛明顯,口苦口黏,胸悶納呆,惡心嘔吐,小便黃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熱惡寒,身目發(fā)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常用龍膽草、山梔、黃芩、川楝子、枳殼、延胡索、澤瀉、車前子。
肝膽濕熱證,若兼見發(fā)熱、黃疸者,加茵陳、黃柏以清熱利濕退黃;若腸胃積熱,大便不通,腹脹腹?jié)M者,加大黃、芒硝;若濕熱煎熬,結成砂石,阻滯膽道,癥見脅肋劇痛,連及肩背者,可加金錢草、海金沙、郁金、川楝子,或酌配硝石礬石散;脅肋劇痛,嘔吐蛔蟲,先以烏梅丸安蛔,再予驅蛔。
(3)瘀血阻絡證
主癥:脅肋刺痛,痛有定處,痛處拒按,入夜痛甚,脅肋下或見有癥塊,舌質紫暗,脈沉澀。
治法:祛瘀通絡。
方藥:血府逐瘀湯或復元活血湯加減。常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柴胡、枳殼、制香附、川楝子、郁金、五靈脂、蒲黃、三七粉。
瘀血阻絡證,若因跌打損傷而致脅痛,局部可見積瘀腫痛者,可酌加穿山甲、酒軍、瓜蔞根破瘀散結,通絡止痛;若脅肋刺痛較重,可酌加當歸尾、延胡索等活血調氣,化瘀止痛;若脅肋下有癥塊,而正氣未衰者,可酌加三棱、莪術、土鱉蟲以增加破瘀散結消堅之力,或配合服用鱉甲煎丸。
(4)肝絡失養(yǎng)證
主癥:脅肋隱痛,悠悠不休,遇勞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煩熱,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細弦而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柔肝。
方藥:一貫煎加減。常用生地黃、枸杞子、黃精、沙參、麥冬、當歸、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
肝絡失養(yǎng)證,若陰虧過甚,舌紅而干,可酌加石斛、玄參、天冬;若心神不寧,而見心煩不寐者,可酌配酸棗仁、炒梔子、合歡皮;若肝腎陰虛,頭目失養(yǎng),而見頭
〖醫(yī)學教育網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中醫(yī)專長醫(yī)師資格證】崩漏的中醫(yī)針灸治療
中醫(yī)(專長)醫(yī)師資格證:經間期出血的中醫(yī)病因
月經先后無定期的治法方劑—中醫(yī)醫(y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yī)師資格考核
上文內容“2021年中醫(yī)專長醫(yī)師資格證考點“脅痛的中醫(yī)病因病機””由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搜集整理,想了解更多醫(yī)學考試信息、復習資料、備考干貨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實踐技能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