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醫(yī)學考研 > 公共課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辟

2021-02-02 16:11 醫(yī)學教育網
|

醫(yī)學教育網的小編總結了中國近代史綱要這個部分知識點中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辟”的內容,為了幫助各位同學在備戰(zhàn)22考研的復習效率上有明顯的提高,希望可以幫助大家了解。

(一)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事實證明:以農村為工作重點,到農村去發(fā)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這是 1927 年以后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所要求。

毛澤東對于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1928 年 10 月和 11 月《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

科學回答紅色政權存在和發(fā)展的原因和條件:(1)存在、發(fā)展根本原因:中國是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間接統(tǒng)治且政治經濟發(fā)展極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2)客觀條件:國民革命的影響;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xù)發(fā)展。(3)主觀條件: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共產黨組織的堅強有力和各項政策的正確貫徹執(zhí)行。

在這兩篇文章中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闡述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與根據地建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強調“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具備的一個重要思想。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 1 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qū)域的建立和發(fā)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提出了以鄉(xiāng)村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

3.《反對本本主義》

1930年 5 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闡明了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極端重要性,明確提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表現了毛澤東開辟新道路、開創(chuàng)新理論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

(二)紅軍反“圍剿”作戰(zhàn)的勝利與土地革命的深入

1.紅軍反“圍剿”作戰(zhàn)的勝利

1930年,紅軍游擊戰(zhàn)爭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農村根據地成為主要戰(zhàn)略陣地。

2.土地革命

農民土地問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基本問題。開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滅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井岡山土地法”:1928 年 12 月,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廣大農民獲得土地的權利。但存在著規(guī)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買賣不符合實際。

“興國土地法”:1929 年 4 月,第二個土地法,將“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是一個原則性的改正,保護了中農的利益。1931 年 2 月,毛澤東強調農民已經分得的田歸農民個人所有,可以自主租借買賣。這就確立了廢除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實現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的目標和任務。

魯迅的雜文,瞿秋白的評論,茅盾的《子夜》;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

以上是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22考研政治近代史綱要知識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辟”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考研公共課知識及內容,請點擊醫(yī)學教育網。預祝大家初試順利!

相關閱讀:

22考研政治近代史綱要考點—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回到頂部
折疊
您有一次專屬抽獎機會
可優(yōu)惠~
領取
優(yōu)惠
注:具體優(yōu)惠金額根據商品價格進行計算
恭喜您獲得張優(yōu)惠券!
去選課
已存入賬戶 可在【我的優(yōu)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