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月23日 19:00-20:00
詳情2月7日 19:00-21:00
詳情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 ||
---|---|---|
報名時間>> | 考試公告>> | 各地動態(tài)>> |
重大變動>> | 摸底測試>> | 資料0元領(lǐng)>> |
【概述】
高熱,指發(fā)熱在39℃左右或更高的一種急性癥狀。它是機體對致病因子的一種強烈反應(yīng)。其病因一般為感染性,但亦可為非感染者。高熱對人體消耗很大因此必須盡快采取措施,并應(yīng)積極尋找病因進行治療。
應(yīng)用針灸降溫的現(xiàn)代報道,較早的見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1].從五、60年代的臨床資料看,多用于治療小兒高熱。自80年代中后期開始,針灸偏重于成年人退燒,包括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急性胃腸炎、急性乳腺炎及急性菌痢等引起的高熱,效果頗佳。近年來這項工作還日趨深入,如為了探索穴位和手法與療效間的關(guān)系,著重觀察大椎穴深淺刺法的退熱效應(yīng),并證實深刺法明顯較淺刺法退燒效應(yīng)快、幅度大(P80%)83例,顯效(減輕>50%)69例,有效(減輕<50%)50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94%[4].以余穴治療142例,針后20分鐘療效為:顯效(體溫持續(xù)下降≥1.5℃或降至37.3℃)84例,有效(體溫下降≥0.5℃~1.4℃)46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91.5%,尤以上呼吸道感染之發(fā)熱為佳[5].
【辯證分型】
【治療】
(一) 體針
1.取穴主穴:下都、大椎、合谷。
配穴:肺俞、膻中、曲池、足三里。
下都穴位置:自然握拳,掌心向下,手背4、5指縫紋間上方5分處。
2.治法主穴為主,酌加1~2個配穴。下都穴以28號1.5寸毫針順掌骨間隙刺入0.5~1寸,左右捻轉(zhuǎn),以得氣為度。一般刺一側(cè),重者用兩側(cè)。余穴以30號毫針,刺至得氣后,快速捻轉(zhuǎn)30s,捻轉(zhuǎn)角度在100°~180°之間。留針15分鐘~30分鐘,每5分鐘~10分鐘行針1次。
(二) 剌血
1.取穴主穴:大椎、少商。
配穴:風(fēng)池、十宣、陶道。
2.治法僅取主穴,效不顯時加選配穴。大椎穴用三棱針點刺,并拔罐10分鐘,出血5ml~10ml為宜。少商、十宣、陶道點刺出血,風(fēng)池以26號毫針直刺至得氣后,快速捻轉(zhuǎn)3次出針,擠出血少許。每日2次。
3.療效療效評定標準:痊愈:3天內(nèi)高熱降至正常,7天內(nèi)理化檢查正常;有效:3天內(nèi)體溫有所下降,伴隨癥狀減輕;無效:體溫下降不明顯,改用其他療法。
共治101例,其中40例高熱成年病人按上述標準評定:痊愈21例,有效1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5%[6].余為小兒高熱患者,痊愈及有效49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80.3%[7,8].
(三) 耳針
1.取穴主穴:耳尖、耳背靜脈。
配穴:肺、神門、交感。
2.治法耳尖及耳背靜脈,均先按摩耳廓使其充血,每次選用一穴,嚴格消毒后,用高溫消毒之注射針頭或三棱針刺血。耳尖穴宜用4號注射針頭向耳背部沿耳廓向下刺入2分~3分,出血3滴~5滴。耳背靜脈取其第1分子近耳廓處,以細三棱針刺血5~7滴。均壓迫止血。配穴以王不留行子置于7mm×7mm的小膠布上進行貼壓,每日按壓3~4次。主穴和配穴取穴時可交替在兩側(cè)耳廓輪用。即一側(cè)耳取主穴刺血,另一側(cè)耳以配穴貼壓,次日再交替取穴。每日1次。
3.療效以上法共治60例,結(jié)果顯效31例,有效11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70%[9,10].
(四) 穴位注射
1.取穴主穴:曲池。
配穴:合谷。
2.治法藥液:清開靈注射液、銀黃注射液先取主穴,效不顯時改用或加用配穴。藥物變?nèi)芜x 一種。令患者平臥,雙手屈曲,放松肌肉,取準穴位后常規(guī)消毒。抽取本藥2ml(小兒酌減),每側(cè)穴注入0.5ml~1ml.體溫不下降者隔4小時再治療1次。
3.療效共治療80例,結(jié)果,臨床痊愈62例,有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5%[11,12].
(五) 拔罐
1.取穴主穴:中府、肺俞、大椎配穴:靈道、 神臺。
2.治法一般僅取主穴,每次取1~2 穴。如有煩躁、譫語或嗜睡者加配穴。雙側(cè)均取。用500ml 大玻璃罐,以投火法吸拔。其中大椎穴可先用28號1.5寸毫針針剌 ,大幅度捻轉(zhuǎn)提插后取針,再行拔罐。注意女性患者吸拔中府時吸力不可過大,二配穴宜用一罐吸拔。上述穴位,一般留罐10分鐘左右。可1日2次。
3.療效共治153例,治療一天后,在24小時內(nèi)退熱81例,部分退熱6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7.4%[13,14].
(六) 其他措施
1.針灸在本癥治療中主要用于退熱。高熱患者必須盡快找出病因,并針對病因進行有效的中西醫(yī)治療。
2.熱度過高時,宜配合應(yīng)用降溫措施,如酒精擦浴或服用解熱的藥物。
3.高熱時易出現(xiàn)脫水與酸中毒,必須及時予以糾正。
【古案選介/名家驗案】
李××,男,28歲。
主訴:高熱3天。
病史:患者3天前無明顯誘因,突發(fā)高熱,繼之四肢大小關(guān)節(jié)紅腫疼痛。并口渴喜冷飲,小便紅赤。
檢查:面赤,體溫39.5℃,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洪大而數(shù)。
診斷:高熱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治則:清解熱毒,活血通經(jīng)。
取穴:大椎、二間、內(nèi)庭、曲池、后溪、足三里。
治法:大椎三棱針放血,其他各穴以毫針瀉法,并以梅花針輕叩紅腫之大小關(guān)節(jié)。
二診后體溫降至38.6℃,四肢關(guān)節(jié)腫痛稍有緩解,但仍不能活動。除大椎外,又加商陽點刺放血,余如上法。
三診體溫37.8℃,四肢關(guān)節(jié)紅腫明顯消退,疼痛亦減,能略微活動,又以上方加三間,行瀉法。
四診身熱已退,紅腫亦消,疼痛大減,可以行動,續(xù)取上方又針1次,病愈。
(陳作霖醫(yī)案)
【主要參考文獻】[1]伍天民。針治小兒發(fā)熱的初步介紹。廣東中醫(yī),1957;2(4):31 [2]李彭濤等。大椎穴深淺法的退熱效應(yīng)研究。中國針灸,1990;10(4):29 [3]杜葵琴等。針刺退熱研究:(Ⅱ)間斷電針對內(nèi)毒素致熱效應(yīng)的抑制作用與環(huán)一磷酸腺苷水平。白求恩醫(yī)科大學(xué)學(xué)報,1986;12(5):475 [4]申健等。針刺中都穴治療發(fā)熱245例療效觀察。新疆中醫(yī)藥, 1989;(4):32 [5]王德華等。針刺對急性肺系感染退熱初探。中國針灸,1994;14(3):4 [6]韓英等。針刺配合中藥治療高熱40例報告。中國中醫(yī)急癥,1993;2(6):282 [7]焦文漢等。針刺督脈經(jīng)穴治小兒發(fā)熱45例。河北中醫(yī),1985;(6):41 [8]呂肖均。穴位點刺法治療小兒高燒。四川中醫(yī),1985;3(6):49 [9]趙舜華等。耳穴治療小兒熱病40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85;5(4):13 [10]孫晉平。針刺耳背靜脈出血退熱的臨床觀察。中級醫(yī)刊,1990;25(1):57 [11]敬碧瓊等。清開靈穴位注射治療高熱。四川中醫(yī),1990;8(12):49 [12]蔣志誠。銀黃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外感高熱癥65例。針剌研究, 1999;24(9):22 [13] 劉穎東。拔罐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高熱103例。針灸臨床雜志,2001;17(2):15 [14] 劉佳雙等。針剌大椎穴加火罐
1月23日 19:00-20:00
詳情2月7日 1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