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直播課
頸內靜脈的解剖位置:
頸內靜脈的屬支有顱內和顱外支兩種。
(1)顱內支
顱內支通過硬腦膜竇收集腦膜、腦、視器、前庭蝸器及顱骨的血液。
(2)顱外支
①面靜脈:起自內眥靜脈,經(jīng)鼻翼及口角外側斜向下后方,在下頜角附近接受下頜后靜脈的前支,下行至舌骨高度,注入頸內靜脈,面靜脈收集面前部軟組織的血液。面靜脈在口角平面以上一般無靜脈瓣,借內眥靜脈、眼靜脈與顱內海綿竇相交通。又可經(jīng)面深靜脈、翼靜脈叢、眼下靜脈與海綿竇相通。故面部,尤其是鼻根至兩側口角間的三角區(qū),發(fā)生感染時,若處理不當(如擠壓等),感染可經(jīng)上述途徑傳入顱內,故臨床上稱此區(qū)為危險三角。
②下頜后靜脈:由顳淺靜脈和上頜靜脈在腮腺內匯合而成。收集同名動脈分布區(qū)域回流的血液。下頜后靜脈分前、后兩支,分別注入面靜脈和頸外靜脈。上頜靜脈起自翼靜脈叢,而翼靜脈叢經(jīng)眼下靜脈或卵圓孔及破裂孔的導血管與海綿竇相交通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3)頸外靜脈
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由下頜后靜脈的后支,耳后靜脈和枕靜脈匯合而成。沿胸鎖乳突肌表面下行至其下端后方穿頸深筋膜注入鎖骨下靜脈,頸外靜脈位置表淺,在皮下可見到,臨床兒科作為注射、輸液、抽血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