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索引:
一、兒童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是什么?
二、體格發(fā)育指標與臨床意義是什么?
三、小兒的動作發(fā)育的規(guī)律性是什么?
四、新生兒喂養(yǎng)的特點是什么?
五、添加輔助食物的順序是什么?
六、兒童免疫程序是什么?
具體解答:
一、兒童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
1.生長發(fā)育既有連續(xù)性又有階段性。
第一個生長高峰——嬰兒期。
第二個生長高峰——青春期。
2.神經系統(tǒng)——生后兩年最快。
生殖系統(tǒng)——青春期迅速發(fā)育。
3.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規(guī)律。
頭部領先生長,下肢最晚。
軀干的生長先于四肢。
大肌肉發(fā)育快,手部的小肌肉發(fā)育遲。
先學會觀看、感覺、認識事物,再發(fā)展到記憶、思維、分析判斷。
先學會畫直線條,再會畫圈畫人等。
4.個體差異——小兒生長發(fā)育指標不是絕對的。
三、小兒的動作發(fā)育的規(guī)律性
①自上而下——先能抬頭,然后會坐、爬、站,最后會行走。
②由近到遠——離軀干近的肌肉動作先發(fā)育,以后遠端肌肉動作再發(fā)育,如先能抬肩,然后才能用手指取物。
③從不協(xié)調到協(xié)調——小嬰兒不能準確地取物,稍大的嬰兒即可伸手取到玩具。
④正面的動作先于反面的動作——先抓后放。
四、新生兒喂養(yǎng)
⊙母乳喂養(yǎng)
1.正確的哺乳姿勢哺乳時將乳頭和大部分乳暈送入嬰兒口中,使嬰兒舌頭從下向上裹住母親乳頭及大部分乳暈。
2.開奶時間生后半小時。
3.哺乳間隔時間——按需。
4.體弱兒及吮吸困難者的喂乳——吸出放在小杯中用小勺喂。
5.幫助嬰兒將胃里的空氣呃出——嬰兒直立抱起,使其頭靠母肩,輕拍其背部,令其將胃里的空氣呃出,防止吐奶。
不宜喂奶——
活動性肺結核、肝炎、艾滋病、嚴重的心腎疾病、糖尿病、精神病。
患乳腺炎時應暫停哺乳(呼吸道感染戴口罩)。
六、兒童免疫程序
疫苗 | 接種對象月(年)齡 | 接種 劑次 |
接種部位 | 接種途徑 | 接種劑量/劑次 | 備注 |
乙肝疫苗 | 0、1、6月齡 | 3 | 上臂三角肌 | 肌內注射 | 酵母苗5μg/0.5ml;CHO苗10μg/1ml、20μg/1ml | 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第1劑次,第1、2劑次間隔身28天 |
卡介苗 | 出生時 | 1 | 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處 | 皮內注射 | 0.1ml | 接種后2周局部出現紅腫浸潤,8~12周后形成小潰瘍,隨后結痂 |
脊灰疫苗 | 2、3、4月齡,4周歲 | 4 | 口服 | 1粒 | 第1、2劑次,第2、3劑次間隔均≥28天 | |
百白破疫苗 | 3、4、5月齡,18~24月齡 | 4 | 上臂外側三角肌 | 肌內注射 | 0.5ml | 第1、2劑次,第2、3劑次間隔均≥28天 |
白破疫苗 | 6周歲 | 1 | 上臂三角肌 | 肌內注射 | 0.5ml | |
麻風疫苗(麻疹疫苗) | 8月齡 | 1 | 上臂外側三角肌下緣附著處 | 皮下注射 | 0.5ml | |
麻腮風疫苗(麻腮疫苗、麻疹疫苗) | 18~24月齡 | 1 | 上臂外側三角肌下緣附著處 | 皮下注射 | 0.5ml | |
乙腦減毒活疫苗 | 8月齡,2周歲 | 2 | 上臂外側三角肌下緣附著處 | 皮下注射 | 0.5ml | |
A群流腦疫苗 | 6~18月齡 | 2 | 上臂外側三角肌附著處 | 皮下注射 | 30μg/0.5ml | 第1、2劑次間隔3個月 |
A+C流腦疫苗 | 3周歲,6周歲 | 2 | 上臂外側三角肌附著處 | 皮下注射 | 100μg/0.5ml | 2劑次間隔≥3年;第1劑次與A群流腦疫苗第2劑次間隔≥12個月 |
甲肝減毒活疫苗 | 18月齡 | 1 | 上臂外側三角肌附著處 | 皮下注射 | 1ml | |
乙腦滅活疫苗 | 8月齡(2劑次),2周歲,6周歲 | 4 | 上臂外側三角 肌下緣附著處 |
皮下注射 | 0.5ml | 第1、2劑次間隔7~10天 |
甲肝滅活疫苗 | 18月齡,24~30月齡 | 2 | 上臂三角肌附著處 | 肌內注射 | 0.5ml | 2劑次間隔≥6個月 |
全科主治醫(yī)師考試:《答疑周刊》2020年第8期(word版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版權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