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工作中,輸液是應用最多的一項護理操作。在這項操作中有兩個關鍵的步驟:一是靜脈穿刺;二是靜脈拔針。當然,相對于靜脈穿刺而言,靜脈拔針要簡單得多。但如果拔針方法、方式不正確,也會給病人帶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最常見的是疼痛,其次是皮下出血;給護士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如換手按壓不當導致皮下瘀血后病人及家屬的不滿意,甚至會因此而引發(fā)護患糾紛。
我在工作中總結(jié)了一種簡單的靜脈拔針法,即在傳統(tǒng)拔針法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所以稱之為改良式靜脈拔針法。臨床應用多年,護患均反映效果滿意。
方法:在靜脈穿刺成功后,由操作護士采用三條膠布固定法。取第1條膠布固定且覆蓋針柄;接著將無菌棉簽縱向覆蓋在穿刺針眼的正上方,棉簽的長度應>2cm,取第2條膠布粘貼牢固,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防止細菌或其它微生物沿針眼進入靜脈;第3條膠布固定穿刺針剩余部分及針柄端膠管繞過的部分。目前臨床上多用3M紙膠布取代原來的布膠布。因為這種紙膠布無論在什么季節(jié),粘貼得都特別牢固,且不易產(chǎn)生皮膚過敏現(xiàn)象。所以,深受病人和護士的歡迎。
當靜脈輸液結(jié)束需要拔針時,操作護士先揭下除覆蓋針頭之外的所有膠布,然后用左手將患者未行穿刺側(cè)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攏橫向輕輕置于覆蓋棉簽的膠布上方,范圍應完全包括皮膚穿刺點和靜脈穿刺點。接著護士用右手捏住頭皮針柄,順血管縱軸平行方向,緩慢向外拔針,當針頭即將拔出血管壁時則快速拔出體外。同時將病人按壓在膠布上方的食指和中指向下加壓,并將穿刺側(cè)上肢微抬,按壓針眼5分鐘左右,凝血功能障礙者可適當延長按壓時間。
優(yōu)點:使用改良式靜脈拔針后,一是不揭開覆蓋針眼的膠布,保證了穿刺處不被人為污染,從而減少了感染機會;二是改變了原來由護士先按壓,拔針后再由病人按壓的方式,從而避免了由于換手所致按壓部位不準確而引起的皮下出血現(xiàn)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操作更加簡單化;三是應用此法后病人普遍反映無痛感。
其機制為臨床常用頭皮針的長度大約為2~2.2cm,皮膚穿刺點與靜脈穿刺點的距離大約為0.1~0.8cm,而病人食指和中指并攏的長度大約為3~4.2cm(成人、小兒未做分類統(tǒng)計)。將病人的食指、中指并攏橫向平行放于穿刺點膠布之上,可以完全按壓到皮膚穿刺點和靜脈穿刺點,而且由于減少了由護士——病人換手按壓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從而保證了按壓部位的準確性,不會引起皮下出血;而將頭皮針在無按壓狀態(tài)下與血管縱軸平行緩慢向外拔出,是因為一般情況下,針頭在血管腔中成漂浮狀態(tài),與周圍的血管壁并不相接觸。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當用常規(guī)方法快速拔針時,棉球壓住針頭,血管壁也被壓癟,針頭如同小刀刃,當?shù)度信c血管垂直時,棉球繼續(xù)向下加壓,這時針尾再向上提,向外拔針時,針頭的刀刃損傷血管壁而引起疼痛和出血。而采用這種先慢后快拔針法,是將漂浮狀態(tài)的針頭呈無阻力狀態(tài)慢慢向外拔,血管壁不受損傷,因此就不會不引起疼痛和出血。
針頭拔出后按壓時間的選擇也是有一定根據(jù)的,因為正常人一般出血時間是1~3分鐘,凝血時間為2~8分鐘。按壓針眼的時間與出血發(fā)生率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按壓時間過短,很容易發(fā)生皮下或皮膚出血。所以,在臨床工作中,拔針后按壓針眼的時間至少要3分鐘,有凝血機制障礙者,更要延長按壓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