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時間待定
詳情時間待定
詳情平熄內(nèi)風法,主要用于內(nèi)臟功能失調(diào)所致的風病。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的“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之類。其常見證狀有眩暈,震顫,足廢不用,語言不利或卒然仆倒、不省人事,或高熱神昏、痙厥抽搐等等。
內(nèi)風系風從內(nèi)生,此因肝木失和,風自肝起。內(nèi)風治法,總以平熄為主。但由于肝風內(nèi)動的發(fā)病機理不同,又要根據(jù)其風動之由,采用不同的具體方法。例如:
1.陽邪亢盛,熱極生風。見于溫病邪傳厥陰,證見壯熱神昏,抽搐痙厥等。治宜涼肝熄風,方如羚角鉤藤湯。
2.水不涵木,陽亢生風。多見于類中風證。治宜鎮(zhèn)肝熄風,方如鎮(zhèn)肝熄風湯。
3.溫病邪熱久羈,灼爍真陰,內(nèi)風暗動。多見于熱病后期,治宜滋液熄風。方如大定風珠。
4.腎虛厥逆,下厥上冒,見于暗痱。急當溫補下元,方如地黃飲子。
5.中焦虛寒,土不培木,木郁風動。如小兒慢驚風等,治宜溫中祛寒,方如理中丸(見溫陽祛寒法)。
6.痰濕生風,風痰內(nèi)作。治宜祛痰熄風,方如半夏白術天麻湯。
總之,內(nèi)風病起于肝,然所以導致肝風內(nèi)動者,除肝經(jīng)本身病變外,還與脾腎關系密切。內(nèi)風之證,亦有虛實寒熱之分,臨證且不可偏執(zhí)一端,而以鎮(zhèn)潛熄風一法以蔽之。應根據(jù)病情,配合清、溫、補、瀉諸法。本節(jié)重點介紹熱極生風與陰虛陽亢兩方面方劑,即鎮(zhèn)肝熄風湯與羚角鉤藤湯。必須注意,內(nèi)風的治療以平熄為法,切忌疏散。
1.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組成] 羚羊角4.5克、霜桑葉6克、貝母12克、鮮生地15克、鉤藤9克、菊花9克、生白芍9克、竹茹9克、茯神木9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涼肝熄風。
[主治]熱病邪傳厥陰,壯熱神昏,煩悶躁擾,手足搐搦,發(fā)為驚厥,舌質(zhì)干絳,脈象弦數(shù)。
[方義] 本方主治熱邪入于肝經(jīng),肝熱生風,風致驚厥之證。肝屬木而主風,故有厥陰風木之名,又有“風者,厥陰木氣之所化也。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足厥陰以風水主令”之說。說明足厥陰肝木之特點,病則有木郁化火而生風之機。風動則驚順,火盛則高熱,風熱合邪上擾致神昏。治宜涼肝熄風為法。故方用羚角、鉤藤為主合桑葉、菊花涼肝熄風止痙。風由熱生,熱因陰虛,陰液不足化燥熱而為驚厥,配伍鮮生地、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陰,入肝養(yǎng)血,滋陰增液,濡潤筋脈,可緩肝經(jīng)筋脈之攣急,協(xié)本方清潤熄風。風熱驚厥之證,大都挾痰導致神昏,或痰阻經(jīng)絡亦可致痙,又配伍貝母、竹茹、茯神木,清心肝,安神志,化痰解郁。共同組成涼肝熄風,增液濡筋,祛痰通絡,清心安神之方。總觀本方的重點在于涼肝熄風止痙,雖有養(yǎng)血滋陰的作用在內(nèi),但藥力仍為不足,如果屬于陰液大虧導致驚厥者,可參考加入玄參、麥冬,阿膠、雞子黃等。
[臨床運用]
(1)羚角鉤藤湯是治溫病邪傳厥陰的方劑之一,主要是對肝熱化風而立,以涼肝熄風為主,寓有滋潤養(yǎng)陰作用,重點是治壯熱神昏。手足搐搦,或發(fā)為驚厥等證。本方常用于急性傳染病及其它原因引起的高熱抽搐,煩躁不寧等證及高血壓頭痛眩暈、子癇等屬于熱極生風者。若熱邪內(nèi)閉,神志昏迷者,必須配合清熱開竅劑如紫雪丹等治療。
?。?)熱性病壯熱傷耗陰液,虛風內(nèi)動發(fā)為驚厥者;高血壓病證兼陰虛陽亢者,均可加入養(yǎng)陰生津之藥,如麥冬、石斛、玄參、阿膠、雞子黃等。
(3)方中羚羊角缺乏者,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代替使用。
?。?)本方與鎮(zhèn)肝熄風湯相較,本方偏子清熱涼肝,主治肝風是因于熱極生風者;鎮(zhèn)肝熄風湯是偏于鎮(zhèn)潛,主治肝風內(nèi)動是因肝陽上亢者。近來大都用于高血壓病的治療。
[方歌]
俞氏羚羊鉤藤湯,桑葉菊花鮮地黃,
芍草茯苓川貝茹,涼肝增液定風方。
[附方]
(1)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石決明、桑寄生、朱茯神、夜交藤、梔子、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具有涼肝熄風鎮(zhèn)潛作用。主治肝陽化風,頭暈抽痛,耳鳴失聰,舌強手麻,皮膚有蟻行感;也可用于高血壓病的頭眩頭痛等證。
?。?)清熱鎮(zhèn)靜散(山東醫(yī)學院擬方):羚羊角粉30克、白僵蠶24克、蝎尾l8克、雄黃6克、蜈蚣12克、天竺黃l2克、琥珀l2克、朱砂6克、麝香1.2克。共為細粉。成人每服0.6克,十二歲以下者服0.3克,病重者日服二~三次,白開水送下。具有清熱解毒鎮(zhèn)痙作用。主治溫熱內(nèi)閉,神昏譫語,切齒口噤,手足抽搐,角弓反張等,常用于乙型腦炎、流行性腦炎等呈現(xiàn)上述癥狀者。
?。?)大定風珠(《溫病條辨》):生白芍18克、阿膠9克、生龜板l2克、干地黃l8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蠣l2克、麥冬(去心)l 8克、炙甘草l2克、生鱉甲12克、雞子黃2枚。水煎去津,再入雞子黃攪合相得,分3次服。具有滋液熄風等功用。主治溫病邪熱久羈,灼爍真陰,或誤用攻下,重傷陰液,神倦摁疭,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有時時欲脫之勢。
2.鎮(zhèn)肝熄風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 懷牛膝30克 生赭石30克 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白芍、玄參、天冬各15克川楝子6克生麥芽6克茵陳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鎮(zhèn)肝熄風。
[主治]肝風內(nèi)動,肝陽上升,其脈弦長有力,或上盛下虛,頭目時常眩暈,或腦中時常作痛發(fā)熱,或目脹耳鳴,或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或口眼漸行歪斜,或面色如醉,或眩暈至于顛仆,昏不知人事,移時始醒,醒后不能復原。
[方義] 本方主治肝陰不足,邪火上亢所致的頭目眩暈,目脹腦熱,耳鳴頭痛等;亦治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肝屬木藏營血,喜條達而主風。肝經(jīng)陰血旺盛,生發(fā)暢茂,順其條達之性,故木靜而風恬也。一旦肝經(jīng)陰虛;導致木郁而不達,化火而生風,風火含邪,陽亢于上,因致頭目眩暈,目脹腑熱,耳鳴頭痛,甚或發(fā)為中風而癥見半身不遂等。治宜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為法。方中重用牛膝引血導熱下行,折其上亢之風火。龍骨、牡蠣、龜板、白芍均取生用者,意在清熱潛陽,涼肝熄風。肝陽逆升太過,臟腑之氣逆而不降,用質(zhì)重之一赭石鎮(zhèn)降,降逆平?jīng)_。陽之太過,必由陰液不能上濟,用玄參、天冬甘寒養(yǎng)陰,壯水滋肝,清肺潤燥。方用茵陳、川楝子助本方清肝疏郁。加入麥芽疏脾和中,使其脾胃運轉(zhuǎn),清氣升而濁氣降,清升濁降則頭上諸證可除。諸藥合用,具有清熱滋陰,鎮(zhèn)肝熄風之功。凡屬陰虛肝陽上亢者,均可選用。
[臨床運用]
?。?)鎮(zhèn)肝熄風湯,具有滋陰潛陽,清上補下,鎮(zhèn)肝熄風之效,重點是治肝腎陰虛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脹、耳鳴等證。本方近代用于肝陽上亢引起的高血壓以及某些腦血管意外等證。若神昏不省人事者,可酌情配合安宮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使用。
(2)本方加珍珠母、磁石、鉤藤,用于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高血壓,較原方效果更好。若煩熱甚者,再加苦丁香6克,玳瑁12克;頭痛眩暈甚者,加夏枯草9—30克;脈弦硬而且血壓持續(xù)不降者,加生石蟹、川石斛等,收效較速。
(3)高血壓伴有風濕病或兼有水腫者,本方則不宜使用。
[方歌]
張氏鎮(zhèn)肝熄風湯,龍牡龜牛制亢陽,
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陳川楝麥芽襄,
痰多加用膽星好,尺脈虛浮萸地匡,
加入石膏清里熱,便溏龜赭易脂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