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伯權,江蘇省吳縣人,生于1906年。早年畢業(yè)于華北國醫(yī)學院。1940年師從著名老中醫(yī)趙樹屏門下。1942年開業(yè)行醫(yī)。建國后,1950年考入北京市中醫(yī)進修學校深造。后組建海淀聯(lián)合診所任所長,1956年調入北京市海淀醫(yī)院工作。臨床以擅治雜病著稱,尤擅治小兒急癥。曾任北京市海淀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海淀區(qū)人大代表、區(qū)人民委員會委員、區(qū)政協(xié)委員、北京市人大代表。著有《診宗憶要》等。
學術思想
祝伯權認為小兒生理“稚陰稚陽”,病理則發(fā)病急,傳變快,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在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小兒高熱時,必須問其大便情況。若有腹?jié)M燥結,大便不通時,則先宜攻里通下。因為小兒元氣稚少,若當下不下,則津液消爍,故急下以救胃中津液。對于遺尿一病,他認為膀胱不約之因多屬虛寒,病由心腎氣虛,陽氣虛冷,膀胱氣化失職所致,故睡中遺尿而不自知。治用縮泉丸、桑螵蛸散二方加減,療效滿意。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專方與專病相結合,是他多年來的臨證體會。如治療哮喘病,即用到局部辨病與整體辨證相結合。中醫(yī)認為哮喘新病責之于肺,久病責之于腎;治則為“發(fā)作時治肺,平時治腎”。此外,哮喘不僅與肺臟本身有關,還與其他各臟相關,其發(fā)病之因,為肺脾腎三經濕熱或肝腎陰虛所致,外感表邪是其誘因。實者治以麻杏石甘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和二陳湯等加減;虛者治以六味地黃湯、二母寧嗽丸和四君子湯等加減。對于潰瘍病的治療,祝伯權自擬“潰瘍病合劑”,即“加味芍藥甘草湯”,治療潰瘍病之肝胃氣痛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認為本病雖不屬于肝經,但人的精神因素與肝郁不疏多能影響脾胃,故從臨床來看“潰瘍病”以肝胃氣痛者居多,虛寒胃痛者次之。當然,潰瘍病也可見虛寒、痰滯、食積或胃絡瘀阻等證型,故治療時必須靈活辨證才能有效。
臨床經驗
祝伯權臨證用方,不拘經方、時方,兼采應用。如治“臟躁(癔病)”,他根據“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認為臟躁相當于今之氣郁不疏、失志或輕度癲狂之類。其病因多由情志不遂,過度氣惱而致五臟之間相互影響,引起許多異常癥狀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本病多見于婦女,從心、肝、脾著手論治,用甘麥大棗湯、四七湯和龍膽瀉肝湯等加減治療,效果滿意。其治瘧疾,常選常山飲、截瘧七寶飲和小柴胡湯等方。其治癇病,認為厥氣并于上,上實下虛,清濁倒置,故令人仆地;濁邪上干清陽,故昏不知人;肝主筋,風熱盛于肝,則一身之筋攣急,令人手足抽搐。對于本病的治療,認為應首辨陰陽,陽證多先身熱掣疭驚啼而后發(fā)??;陰證則先身冷而無驚掣啼叫即發(fā)??;前者治以清心降火、化痰鎮(zhèn)肝,方用風引湯、二陳湯和瀉青丸等加減;后者宜用燥濕溫補,順氣調中之法,方能取得較好療效。
后世影響
祝伯權一生致力于中醫(yī)事業(yè),其獨到的理論見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足以為后人效法,對提高中醫(yī)臨證水平很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