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簡介
[別名]:蕸(《爾雅》)
【處方名】:荷葉、蓮葉、鮮荷葉、干荷葉、荷葉炭等
【英文名】:LotusLeaf
【藥材學(xué)名】:FoliumNelumbinis.
【基原】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NelumbonuciferaGaertn.的干燥葉。
【資源分布】:藥材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
【采制貯藏】:6~9月夏秋二季采收,曬至七、八成干,除去葉柄,對折成半圓形或扇形,曬干,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夏季,亦用葉或初生嫩葉(荷錢)。荷葉食物相克:荷葉畏桐油、茯苓、白銀。 荷葉葉多折成半圓形或扇形,展開后呈類圓形,直徑20至50厘米,
全緣或稍波狀。上表面深綠色或黃綠較粗糙;下表面淡灰棕色,較光滑,有粗脈21至22條,處中心向四周射出,中心有突起的葉西峽錢基。質(zhì)脆,易破碎。微有清香氣,味微苦。
以葉大、整潔、色綠者為佳。
【荷葉制法】
荷葉:噴水,稍潤,切絲,干燥。
荷葉炭:取凈荷葉,照煅炭法煅成炭。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索整理
《全國中草藥匯編》荷葉炭:取凈荷葉,放煅鍋內(nèi)裝滿,上面覆蓋一鍋,兩鍋結(jié)合處用黃泥封閉,上面鍋底貼白紙,用火煅至白紙顯焦黃色為止,待涼取出。
【性狀】本品呈半圓形或折扇形,展開后呈類圓形,全緣或稍呈波狀,直徑20~50cm.上表面深綠色或黃綠色,較粗糙;下表面淡灰棕色,較光滑,有粗脈21~22條,自中心向四周射出;中心有突起的葉柄殘基。質(zhì)脆,易破碎。稍有清香氣,味微苦。
【鑒別】本品粉末灰綠色。上表皮細胞多角形,外壁乳頭狀或短絨毛狀突起;氣孔不定式,副衛(wèi)細胞5~8個。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略波狀彎曲,有時可見連珠狀增厚。草酸鈣簇晶多見,直徑約至40μm.
【性味歸經(jīng)】苦澀,平。
①《滇南本草》:“性微溫平,味辛。”
②《本草崇原》:“氣味苦,平,無毒。”
③《醫(yī)林纂要》:“苦澀,平,微咸。”入心、肝、脾經(jīng)。
①《本草求真》:“入膽。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經(jīng)。“
③《本草撮要》:“入足太陰、陽明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暑,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用于暑熱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荷葉炭收澀化瘀止血。用于多種出血癥及產(chǎn)后血暈。
【用法用量】3~9g;鮮品15~30g;荷葉炭3~6g.
【摘錄】《中國藥典》
【用藥忌宜】:①《本草從新》:“升散消耗,虛者禁之。”②《隨息居飲食譜》:“凡上焦邪盛,治宜清降者,切不可用。”
【藥物配伍】:《綱目》:“畏桐油、茯苓、白銀。”
【考證】:出自《食療本草》。
【生藥材鑒定】:干燥的葉通常折疊成半圓形或扇形,完整或稍破碎。葉片展開后呈圓盾形,直徑30余厘米。正面青綠色或棕綠色,有白色短粗腺毛;背面灰黃色或淡灰綠色,平滑有光澤;中心有一突起的葉柄殘基;全緣;葉脈明顯,粗脈21~22條,由中心向外放射,并分生多數(shù)細脈。質(zhì)脆,易碎。微有清香氣,味淡微澀。以葉大、完整、色綠、無斑點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