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菌性陰道?。˙V)過去稱為非特異性陰道炎。醫(yī)學|教育網|整理|1955年Gardner和Dukes首先從非特異性陰道炎患者中分離出陰道嗜血桿菌,因而稱此病為陰道嗜血桿菌性陰道炎。到80年代人們發(fā)現(xiàn)此菌和其它嗜血桿菌不同,定名為陰道加特納菌,改稱此病為加特納菌性陰道炎。1983年在斯德哥爾摩國際會議上選定了最為簡明的名稱——細菌性陰道病,理由是其病原體不僅是陰道加特納菌,而且還有其它厭氧菌;另外此病炎癥不明顯,陰道分泌物中白細胞稀少,稱為陰道病比陰道炎更為恰當。
本病常見,國內最早關于此病的調查為1990年,全國性病防治研究中心在南京地區(qū)發(fā)現(xiàn)其患病率在成年健康婦女中為18.92%,在性罪錯婦女中為36.73%,在婦科門診有陰道異常分泌物的患者中為43.33%.
相關資訊
- · 細菌性陰道病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