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法祖對青年外科醫(yī)生的幾點期望:做人、做事、做學問
(一)青年外科醫(yī)生的成長 青年外科醫(yī)生的年齡一般在30歲左右,一般都是70年代末期或80年代初期的畢業(yè)生。按正常情況,他們已有5~10年的臨床實踐經驗,但其中有一部分人由于種種原因缺少臨床鍛煉機會或者沒有受到較系統(tǒng)的訓練。還有少部分的人畢業(yè)后立即攻讀研究生3~6年,獲得了碩士或博士學位,在這個時期中沒有或很少有機會接觸臨床實踐,也就是成為所謂“眼高手低”的外科醫(yī)生。盡管這些研究生在某一個專題上有很深入的研究,但要勝任一個外科醫(yī)生的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術遠遠超出在研究一個專題中所需要的。所以研究生在取得學位后進入臨床仍然要從零開始學習,這是我近年來的深刻體會。
外科學是一門科學、技術和藝術的綜合,也就是外科醫(yī)生不但要有科學的思維,還需要掌握熟練的操作,并且要操作得很精巧,猶如一個雕刻家雕刻出一個精美的藝術品一樣。所以,一個外科醫(yī)生必須具有將手和腦的工作高度結合的能力,用精湛的操作技術來完成各種手術,以達到最佳的效果。鑒于這個高度的要求,我們老一輩的外科醫(yī)生究竟應該用什么態(tài)度對待上述兩種青年外科醫(yī)生的實際情況呢?是放之任之,還是要關心他們,我看,應該是滿腔熱情地去鼓勵他們、指點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很快地補上所缺的課,從而很好地挑起承上啟下的艱巨擔子。
那么,如何能夠使他們補上所缺的課呢?坦率地說,還是要靠他們自己的刻苦努力,抓緊時間做到多聽、多看、多做,從而掌握會做、會講、會寫三項過硬的本領。
1.多聽
是要利用各種不同的場合,聽老一輩醫(yī)生的講述。在查房、手術、會診,病例討論時,有不少知識是可以從講述中學到的。要知道,有不少臨床經驗沒有寫在書本上,或者,盡管寫在書本上,并沒有引起讀者的重視,而正是這種講述常常是提醒大家重視的最好方法。我們老一輩的外科醫(yī)生也應該多講自己的臨床經驗。不但要講成功的,更重要的要講一些失敗的教訓,從而使青年外科醫(yī)生不重犯我們的錯誤,這才是真心的幫助。
另外,要爭取多參加各種不同的學術討論會、學術報告會。我的老師曾經說過:聽一個報告,只要報告中有一句話對自己有幫助、有啟發(fā),那就已經值得去聽這個報告了。當然,聽報告也受時間、交通、經費等問題的限制,這些應該要求各醫(yī)院的領導、組織來很好地解決。但我也看到,有的醫(yī)生連就近在本單位的報告也推托種種原因不去參加,坐失了這種良機,實在可惜。
2.多看
包括多方面的,如觀察每個病人的病情經過,手術時注意術者的方法、步驟和操作等。但更重要的是要多閱讀書籍和文獻。我們不強調要閱讀外文文獻,但至少應該閱讀國內文獻。目前,國內外科刊物中除了《中華外科雜志》、《中國實用外科雜志》以外,還有各種專科雜志,這些刊物的內容相當豐富,也具有較高的水平。可惜在青年外科醫(yī)生中還有人不習慣于多閱讀專業(yè)刊物,不經常注意國外的新技術、新進展,而滿足于現狀,這必須引起重視!
3.多做
多做,決不意味著去搶做手術,也不是要爭做大手術的術者,而是在有機會時多做各種手術,不論是大的或是小的。一例乳房膿腫切開引流也會獲得新的體會,做第一或者第二助手拉好創(chuàng)鉤同樣會學到不少經驗。我曾經遇到這樣的事:一個晚上要一位實習醫(yī)生參加闌尾手術,當這位實習醫(yī)生進手術室后知道是要拉創(chuàng)鉤,就轉身揚長而去,并說什么“闌尾切除我做夠了”。這種不良現象是十分有害的?梢詳嘌,如不改正,這個實習醫(yī)生也決不會成為一個好的外科醫(yī)生。
當然,在多做這一點上老一輩的外科醫(yī)生負有重大責任,必須做到大膽放手。手術在外科工作中畢竟是一個重要手段,也是治療成敗的重要關鍵,不放手又怎么能使他們學到手呢?但在放手的同時一定要加以具體指導;僅僅在旁邊站著看他們做手術還是不夠的,應該要自己洗手上臺直接幫助他們。在幫助做手術的時候又一定要嚴格,一絲不茍地要求他們進行操作。這就叫作大膽放手,具體指導,嚴格要求。
經過多聽、多看、多做這些手段,就可以逐漸掌握會做、會講、會寫的為病人服務的過硬本領。
4.會做
就是要能夠自己獨立地做好每一例手術,特別是做好常見手術。會做的內容當然要包括術前準備、術后處理等重要環(huán)節(jié)。要做到:做一例手術,好一例病人;讓病人很快痊愈,很快出院。這才叫作會做。一位搞普通外科的醫(yī)生,如果能很好地掌握胃大部切除術,包括其適應證、術前準備和術后處理,而效果很好,他就是一位很好的外科醫(yī)生。
5.會講
這是需要鍛煉的,要講出自己的意見、論點,既要概括,不拖泥帶水,又要達意。當然,每一個人的口才是不同的,但仍然是可以鍛煉出來的。要講給學生聽,講給實習醫(yī)生聽,在學術討論會中要發(fā)言講給大家聽。這樣,才能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
6.會寫
就是要學會總結經驗,將它記錄下來,這就更需要刻苦學習了。先應從寫好病史開始,再可寫病案分析,進一步再寫出自己在臨床工作中的點滴體會。要寫得重點突出,深入淺出,層次清楚,標點準確。要使他人閱讀后懂得你所寫的內容及用意。老一輩的外科醫(yī)生一般都有寫作經驗,要督促青年外科醫(yī)生去寫、多寫和寫好。要給他們出題目,審修他們寫好的文章,不但要求他們寫的內容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即使錯用的標點符號,也要認真給予改正,這就要求我們老一輩的耐心和細心了。
(二)外科醫(yī)生如何才能做好工作
1.做人
如何做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只能靠自己去感悟、去思考。有兩篇文章很值得一讀:一篇是周恩來總理的外交秘書李慎之先生寫的——做學問首先要做人;另一篇是北京積水潭醫(yī)院已故的手外科韋加寧醫(yī)生的講稿——最重要的是做人。這兩篇文章讀后感受甚深,思考了好久,更感到要做一個醫(yī)生,一個好醫(yī)生,首先應該做一個好人。什么是好人,就是要誠實、正直,要謙虛、本分,要關心別人勝于關心自己,要成為一個胸襟開闊的人。第一,要做誠實的人。不久前,我遇到兩件事情,使我很不平靜。一件是我院的一位碩士研究生,帶著一封倍加稱贊的推薦信去我的母校上海同濟大學同濟醫(yī)院就職。但他工作甚差,表現不好,一查詢那封推薦信是假的,是他自己寫的。當然,他也就此被辭退。另一件是某院的一位醫(yī)生,在德國進修后寫了一篇論文,2002年在我院院刊(英文版)發(fā)表。論文的第一作者是他本人,另兩位是德國人(導師及一位醫(yī)生)。由于投稿時附有這兩位德國人同意發(fā)表的兩封信件,當然,我院院刊編輯部就刊出了。2003年,被這兩位德國作者發(fā)現,不同意他發(fā)表此論文,因為研究工作不是他一個人做的。我們再查詢,發(fā)現這兩封德國作者的信是假的,是他自己寫的并代其簽名。德國兩位作者堅持要他以英文、德文兩種文字在我院院刊(英文版)公開道歉,并要求取消此論文。中國有句老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做了不誠實的事,遲早會出問題的。我一直認為:最老實、最誠實的人,是最聰明的人。第二,做謙虛的人。有的人從國外回來,或獲得了博士學位,我相信他在某個專業(yè)的某個領域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但他在其他方面缺少知識,還需要多多請教別人,比如說臨床處理病人。孔夫子有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哼有句話:不恥下問。我已92歲,對新技術、新理論如計算機、納米技術、細胞因子、基因等都不太懂了,我總是請教我的研究生,我并沒有因此掉面子,相反,他們更加尊重我。現在,有的年輕人學成回國,有點不愉快或目的未達到,就拿架子,甚至揚言要走人,這是極不可取的。做了一個外科醫(yī)生,或獲得了一個博士學位,不要以為高人一等。想一想,一個司機,一個電工,如果他們有機遇學醫(yī),也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外科醫(yī)生。第三,要尊重他人,尊敬老師。尊重人是相互的,要想別人尊重你,你就必須先尊重別人。要尊敬老師,理由很簡單,因為每一個人都要老的。你不尊敬你的老師,等你老了,你的學生也不會尊敬你的。韋加寧醫(yī)生在他寫的《最重要的是做人》文中說:每一個醫(yī)生都有他光輝燦爛的事業(yè)頂峰,也都會有他衰老退休的時期。如何對待退休的老師?他們已無力和你爭什么,至少在你的心底,應該給他留一塊尊重的領地。這句話是何等深刻!何等高尚!第四,要做能容人的人。要團結人,要能原諒別人不足的地方。要胸襟開闊,與人為善,特別是做為一個科室領導或上級醫(yī)生,更要注意做到這一點。
2、做事
這里說的做事,就是應該如何做醫(yī)生,特別是做外科醫(yī)生。1939年,我在德國慕尼黑大學醫(yī)院開始了我的外科生涯。在我做外科工作1年以后,我的導師才允許我做第1個闌尾炎手術。記得我做第3個闌尾切除手術時,病人是一位中年婦女。手術后第5天這位女病人忽然死去。盡管尸體解剖沒有發(fā)現手術方面有什么問題,但我的導師盯住我的目光嚴肅而冷峻。他對我說:“她(死者)是一個4個孩子的媽媽”!60多年前的這一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中,始終在教育我,并影響我60年外科生涯中的作風和態(tài)度。1947年,我遠渡重洋回國從醫(yī)。在上海工作時,一位女教師來就診。10年前她有過一次剖腹產手術,從此常發(fā)生消化不良、便秘,還經常腹痛。我反復檢查她的腹部(當時還沒有超聲檢查),摸到一個成人拳頭大的包塊,決定為她做手術。術中看到的景象使我大吃一驚,原來是一條手術用的布巾,縮成一團,被腸襻牢牢包裹著。這異物在腹腔留置竟達10年之久!這位女教師在恢復健康后親筆書寫了一張橫幅:“生枯起朽”,非常高興地送給我。當然,這樣的事件雖屬罕見,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醫(yī)生在工作中只要有一點疏忽,就會造成病人多年的痛苦,甚至終身殘疾。我想,如果這位病人是主刀醫(yī)生的親人,手術完畢時他一定會非常仔細地反復檢查腹腔,惟恐遺留異物。要知道,一個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失去知覺的狀態(tài)下,讓醫(yī)生在他(她)的肉體上動刀,這是對醫(yī)生寄予多么大的信任呀!病人對醫(yī)生的高度信任,理應贏得醫(yī)生以親人的態(tài)度相待!
醫(yī)生的態(tài)度,即使只是片言只字,都會嚴重影響病人的情緒和生活。記得20年前,一位銀行女職員哭著來找我,說她患了不治之癥—“甲狀腺癌”。這是某醫(yī)院門診一位外科醫(yī)生草率作出的診斷。當天,她全家四人相抱大哭,通宵達旦。我仔細詢問她的病史,又檢查了她的頸部,認為她患的是一種病毒感染所致的“亞急性甲狀腺炎”。經過藥物治療,3周后甲狀腺腫消退了,癥狀也消失了。病人全家自然慶幸不已。這件事說明:如果醫(yī)生不假思索地、輕率地下了一個“誤診”,會引起病人和他(她)全家人的悲痛。醫(yī)生的一言一語應該何等謹慎呀!醫(yī)生要做到“急病人之所急”已經很不容易,再要做到“想病人之所想”則更困難。記得在“***”期間,我被安排到門診工作。有一次,一位老婦人來門診就診,說她肚子不適好久了。我詢問了病史,再讓她躺下,又仔細按摸檢查她的腹部。檢查后她緊緊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說:“你真是一位好醫(yī)生。我去了六七家醫(yī)院,從來沒有一個醫(yī)生按摸檢查過我的肚子。你是第一個為我做檢查的醫(yī)生”。這幾句話給我的印象極深。我想,像這樣一項每一個醫(yī)生都應該做的簡單的常規(guī)檢查,竟會對病人產生這樣巨大的安慰。這說明我們很多醫(yī)生沒有去想:病人在想什么?又有一次,一位兒科老醫(yī)生患了十二指腸潰瘍,來找我會診。我看到X線片上十二指腸球部有一龕影,診斷已經很明確,就不再給他作腹部檢查。這位老醫(yī)生回去后說:“我很失望,裘醫(yī)生雖然說了治療意見,但沒有摸一下我的肚了”。這又使我想到,一個醫(yī)生生了病會有這種想法,那么,一個普通病人有這種想法就更能理解了。
30多年前的一個星期天,我到漢口中山大道一家很大的國營鐘表店去修理手表。我問一位值班的女同志:“這只手表搖起來有響聲,請你看一看。好嗎?”她將手表搖了一搖,立刻就還給我,說:“無法修理,沒有零件”。我小心地重復了一句:“請你打開來看一看”,她很不耐煩地白了我一眼,說:“能走就行了,沒有零件”。我再問,她再也不理我了。我只得到對面的另一家大的鐘表店去試一試,遇到了一位男同志,但得到的是類似的答復、類似的態(tài)度。這時,我偶然發(fā)現了這家店的另一角落里,坐著老胡同志,他是我的病人,也是這家店的職工。我立刻走了過去,請他查一查這只手表搖起來有響聲的原因。他打開手表背面的蓋子,發(fā)現一個螺絲松脫了。他將螺絲旋到原位上,手表就這樣修好了。我很高興,但又很生氣,用手指著說:“那位同志說無法修理,連看一看也不愿意,我要去責問他”。老胡同志忽然大笑起來,說:“裘醫(yī)生,算了,算了!還不是和你們醫(yī)生看病一樣嗎?”我聽了這句話,禁不住有點面紅耳赤,打個哈哈,道謝而別。幾十年來,我一直記住了這句話:“還不是和你們醫(yī)生看病一樣嗎?”這句話深深地啟發(fā)了我,使我的心情久久平靜不下來。
我從事外科工作已經60多年了,在這60多年中看到了、聽到了不少在醫(yī)療工作中發(fā)生的差錯,甚至事故。我姑且不談這些差錯或事故,愿意先談談上面提起的幾件小事,因為這些小事是在城市或鄉(xiāng)鎮(zhèn)的每個醫(yī)院、每個門診、每日都會發(fā)生的?赡苡械尼t(yī)護人員聽了這些“小事”會付之一笑,認為不值一談,但我卻覺得不應等閑視之。捫心自問,我在工作中有沒有“無法修理,沒有零件”的態(tài)度和作風呢?我的答復是“肯定有的”。當然,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十分辛苦,絕大多數是在很好地為病人服務。但也應該承認,少數醫(yī)護人員對病人態(tài)度生硬,沒有耐心,不愿傾聽病人的訴說。在醫(yī)院門診部,看到不少病人不遠千里而來,他們抱著很大的希望,希望得到幫助,作出診斷,獲得治療。但是捱到就診時,有的醫(yī)生卻是三言兩語,不作任何解釋:有的甚至冷臉相待,訓斥病人。讓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您去商場買一件日用品,售貨員態(tài)度生硬,愛理不理,這時將心比心,你會有什么感受呢!何況,對待人的健康問題怎能與買一件日用品相比。我想,我們醫(yī)護工作者在給病人看病治病的時候,在思想上應該形成這樣一個概念,這就是——假如坐在或躺在你面前的病人是你的親人的話,你當如何?
3.做學問
做學問,就是怎樣多為人民做出點貢獻來。第一,要勤奮。一個人在一生中要有些成就,需要三個條件:①智商;②機遇;③勤奮。其中,勤奮完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最近,我在報紙上讀到一篇短文,文中說:要想知道一分鐘的價值,可以去問誤了火車的旅客;要想了解一秒鐘的價值,可以去問差一點出事故的人;要想知道千分之一秒的價值,獲得奧運會銀牌的運動員可以給你很好的答案。這就是我們一定要珍惜度過每一分鐘!記得8年前在湖北省某市召開全國外科學術會議期間,我們進行了一個半天的義診。我檢查了一位甲狀腺腫的女病人,需要手術。這位女病人請求我,要求手術安排在周二、周三、周四。當時我很不理解,就問她為什么。她說,星期日這里的外科醫(yī)生通宵打麻將,星期一沒有精神了,而星期五又要打麻將,又開始不專心了。我聽了大吃一驚,盡管這種現象是少數的,但有其普遍性。如何愛惜時間多讀點書,對自己對病人都是有益的。第二,要打好基礎。擴大知識面。我一直提倡年輕醫(yī)生輪轉制度,不要馬上定?疲粚?剖切枰,但太專不好。也是在某市召開外科學術會議期間,聽說骨科中有的醫(yī)生專門搞脊柱,有的在脊柱外科中專門搞頸柱,甚至只管上面三個頸椎,這樣顯然不利于年輕醫(yī)生的成長。要知道基礎是根基,根深才能葉茂。只有在寬廣堅實的基礎上才能學好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并進一步形成創(chuàng)造的能力。第三,要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吳階平教授曾在“外科醫(yī)生的成長”中,談到在闌尾炎手術前,應該考慮一下:急性?闌尾的位置?尖端指向哪里?現在先進的設備很多,如CT、MRI、B型超聲等等,不少年輕醫(yī)生診斷疾病太依賴這些先進的檢查了,而忘記了進行最必要的體檢。我的老師曾經說:閱讀x線片就能分辨出三種醫(yī)生:不好的醫(yī)生,只看報告,不看片子;較好的醫(yī)生先看報告,再看片子;最好的醫(yī)生是先看片子,再看報告。微生物學奠基人法國的Pasteur曾經說過:在觀察事物之際。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這個頭腦就是善于思考的頭腦,準備隨時接受新事物的頭腦。
下一條·三維清晰顯示大腦神經走行
1、凡本網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lián)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
010 82311666
400 650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