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手機網
醫(yī)學教育網手機網

手機網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醫(yī)學百科類 > 疾病 > 疾病01 > 正文

腦性癱瘓發(fā)病機制

2012-09-27 16:30 醫(yī)學教育網
|

人體正常肌張力調節(jié)及姿勢反射的維持有賴于皮質下行纖維抑制作用與周圍Ⅰa類傳入纖維易化作用的動態(tài)平衡,如皮質下行纖維束受損,下行抑制作用必然減弱,周圍傳入纖維的興奮作用相對增強,可出現痙攣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感知能力如視、聽能力受損可使患兒智力低下,基底節(jié)受損可導致手足徐動癥,小腦受損可發(fā)生共濟失調等。

腦性癱瘓的特殊病理改變有兩類:①出血性損害,可見室管膜下出血或腦室內出血,多見于妊娠不足32周的未成熟兒,可能因為此期腦血流量相對較大,血管較脆弱,血管神經發(fā)育不完善,調節(jié)腦血流量的能力較差;②缺血性損害,如腦白質軟化、皮質萎縮或萎縮性腦葉硬化等,多見于缺氧窒息的嬰兒。

近年來國外多采用病因分類,主要分為以下3種:

1.早產兒基質(室管膜下)出血

是大腦半球Monro孔水平尾狀核附近出血,恰位于室管膜下細胞生發(fā)基質中,常累及雙側且不對稱。

室管膜下出血區(qū)由豆紋動脈、脈絡膜動脈及Heubner回返動脈供血,靜脈血經深靜脈引流入Galen靜脈。約25%的室管膜下基質出血分為小腔隙,其余破入側腦室或鄰近腦組織。一組連續(xù)914例的新生兒剖檢顯示,284例出現室管膜下出血,占總數的31%,均為低體重兒。室管膜下出血的病因和機制不清,可能與基質層薄壁靜脈壓力顯著增高、缺乏足夠的支持組織有關,血壓或靜脈壓增高可能與早產兒肺部病變有關。

2.腦室旁白質軟化

是發(fā)生于皮質支與深穿支動脈分水嶺區(qū)的白質帶狀壞死,位于側腦室側部和后外側部,可涉及枕部視輻射和放射冠感覺運動纖維。瑞典調查報告顯示,55%的痙攣性雙側癱瘓早產兒系因室管膜下出血、白質軟化或二者并存?;純撼S心X性雙側癱瘓和智力障礙,運動障礙常重于認知及言語功能障礙,見于1/3的室管膜下出血病例,也可發(fā)生于低血壓和呼吸困難的早產兒或足月嬰兒。Chaplin等觀察了20例出血后腦積水患者,40%明顯運動障礙,60%以上的患兒智商低于85分。Victor等觀察了12例輕型病例,患兒生后平均體重為1.8kg,平均孕齡32.3周,僅1例遺留痙攣性雙側癱瘓,9例智商處于偏低與正常之間或正常智商范圍內,平均存活年齡8.5歲。

3.缺氧-缺血性腦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是各種原因引起新生兒缺氧、缺血,導致腦部損害的臨床綜合征。雖然很多新生兒在圍生期都有過不同程度的窒息,但僅少數出現腦部損害。許多腦癱患兒也可平安度過圍生期,說明某些產前、產后致病因素也起重要作用。動物實驗證實,嬰兒剛出生后一段時間CNS耐受缺氧、缺血的能力是一生中最強的。只有當動脈氧分壓降至正常值的10%~15%時才發(fā)生腦損傷,其他臟器功能低下也會加劇腦損傷的程度,如心肌損傷和心律不齊引起低血壓。合理的解釋是缺氧-缺血性腦病通常發(fā)生在子宮內,而在嬰兒出生后表現出臨床癥狀。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