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
【別名】白姜、均姜、干生姜(《綱目》)。
【來源】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植物形態(tài)詳"生姜"條。
【采集】冬季莖葉枯萎時挖取,去凈莖葉、須根、泥沙,曬干或微火烘干。
【藥材】干燥根莖為扁平、不規(guī)則的塊狀,有指狀分枝。長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黃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在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質堅實,斷面頰粒性,灰白色或淡黃色,質松者則顯筋脈,有細小的油點及一明顯的環(huán)紋。氣芳香,味辛辣。以質堅實,外皮灰黃色、內灰白色、斷面粉性足、少筋脈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主產四川、貴州等地。
【炮制】干姜:揀凈雜質,用水浸泡3~6小時,撈出,悶,潤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塊,曬干。炮姜:取姜塊,置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發(fā)泡鼓起,外皮呈焦黃色,內呈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曬干。
【性味】辛,熱。
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大熱,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
【歸經】入脾、胃、肺經。
①《本草經解》:"入肝、肺、腎經。"
②《得配本草》:"干姜,入手少陰、足太陰經氣分;炮姜,入足太陰經血分。"
【功用主治】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治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次喘咳,風寒濕痹,陽虛吐、衄、下血。
①《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潞下痢。生者尤良。"
②《別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
③《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jié),開五臟六腑,去風毒冷痹,夜多便。治嗽,主溫中,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風,下氣,止血,宣諸絡脈,微汗。"
⑤《日華子本草》:"消痰下氣,治轉筋吐瀉,腹藏冷,反胃干嘔,瘀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
⑥《醫(yī)學啟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氣,助陽,去臟腑沉寒,發(fā)諸經之寒氣,治感寒腹痛。"
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經炮則溫脾燥胃。"
⑧《醫(yī)學入門》:"炮姜,溫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腸澼,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藥品化義》:"炮姜,退虛熱。"
⑩《長沙藥解》:"燥濕溫中,行郁降濁,下沖逆,平咳嗽,提脫陷,止滑泄。"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
【宜忌】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秦椒為使。惡黃連、黃芩、天鼠矢。殺半夏、莨菪毒。"
②《本草經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并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