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種子。又稱紅小豆、米赤豆。分布于我國廣東、廣西、江西及上海郊區(qū)等地。赤豆又稱紅豆、紅飯豆、朱赤豆。我國各地廣泛栽培。夏、秋采摘成熟莢果,曬干,除去莢殼、雜質(zhì),收集種子備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健脾利濕,散血,解毒。
[參考]含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磷、鈣、鐵,維生素B1.B2,煙酸、皂甙等成分。
[用途]用于水腫、腳氣;產(chǎn)后缺乳,腹瀉、黃疸或小便不利;痔瘡,腸癰。
[用法]煮食,煎湯或研末服。
[附方]
1,赤豆桑白皮湯:赤小豆60g,桑白皮15g。加水煎煮,去桑白皮,飲湯食豆。
源于《本草拾遺》。本方用赤小豆健脾利濕,而以桑白皮專于利尿消腫。用于脾虛水腫或腳氣,小便不利。
2,茅根煮赤豆:白茅根250g,赤小豆120g。加水煮至水干,除去白茅根,將豆分數(shù)次嚼食。
源于《肘后補缺方》。白茅根為涼性利尿藥,其味甘甜,用以煮豆,既可增強利尿作用,又較適口,故頗為得法。用于水腫,小便不利?,F(xiàn)用于腎炎或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
3,赤豆粥:赤小豆120g,粳米30g。加水適量,煮稀粥。分2次食。
源于《婦人良方》。本方能益脾胃而通乳汁。用于婦女氣血不足,乳汁不下。
4,苦酒赤豆散:赤小豆100g,用醋1茶盅,煮豆至熟,取出曬干,再入適量米酒中浸漬至酒盡,經(jīng)干燥后研為細末。分3次服,每次3~6g,用米酒送服。
源于《肘后方》。赤小豆等三者均能散血,醋又用止血之效,故本方有散血消腫和止血作用。用于痔瘡瘀腫疼痛,大便帶血。
1.赤豆可整粒食用,一般用于煮飯、煮粥、做赤豆湯或冰棍、雪糕之類。用于菜肴有“紅豆排骨湯”等。由于赤豆淀粉含量較高,蒸后呈粉沙性,而且有獨特的香氣,故常用來做成豆沙,以供各種糕團面點的陷料。赤豆還可發(fā)制赤豆芽,食用同綠豆芽。
2.現(xiàn)代研究認為,紅豆中含有多量對于治療便秘的纖維,及促進利尿作用的鉀。此兩種成分均可將膽固醇及鹽分對身體不必要的成分排泄出體外,因此被視為具有解毒的效果。赤豆還可用于治療心臟性和腎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腳氣病浮腫和外用于瘡毒之癥,都有一定效果。赤豆水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和傷寒桿菌等有抑菌作用。赤豆煮湯飲服,可用于治療腎臟、心臟、肝臟、營養(yǎng)不良、炎癥等多種原因引起的水腫。
3.赤豆以粒緊、色紫赤者為佳,健脾利水,解毒消癰,清利濕熱。紅小豆煮粥食之,有健脾胃、利水濕的作用。凡脾虛不運、腹水脹滿、小便不利、黃疸、瀉痢者,皆可食之。小豆煎水或入藥,有清熱利水的功效,可治急黃、腸癰、痔痢下血、風疹瘙癢等。生豆杵末,雞蛋清調(diào)勻外涂,可治熱毒癰腫。
4.《本草綱目》說它“治產(chǎn)難,下胞衣,通乳汁”,“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治嘔,而治下痢腸,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中醫(yī)認為赤豆性平味甘酸,無毒。有滋補強壯,健脾養(yǎng)胃,利水除濕,和氣排膿,清熱解毒,通乳汁和補血的功能。不僅可用于跌打損傷,淤血腫痛,且對于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丹毒)也有消毒功用,特別有利于各種特發(fā)性水腫病人的食療。
5.與赤豆相宜的食物有:雞肉,補血明目,驅(qū)風解毒,營養(yǎng)全面。鰱魚,祛除脾胃寒氣,消腫去淤。南瓜,健美潤膚。鯉魚,利水消腫。烏骨雞,滋陰養(yǎng)血,利水消腫。花生、紅棗,補益心脾,利水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