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手機網(wǎng)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手機網(wǎng)

手機網(wǎng)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醫(yī)學百科類 > 中藥 > 正文

白術(shù)中藥屬性

2012-09-04 18:59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藥材簡介

【英文名】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

【拉丁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讀音】白術(shù)(音:zhú)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shù)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莖。

【別名】山薊、楊枹薊、山芥、天薊、山姜、乞力伽、山精、山連、冬白術(shù)、白大壽 沙邑條根、枹楊、枹薊于術(shù)、冬術(shù)、浙術(shù)、種術(shù)、白茱、

【性味歸經(jīng)】苦、甘,溫。歸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應用】

1. 用于脾胃虛弱,食少脹滿,倦怠乏力,泄瀉。補脾胃可與黨參、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脹可與枳殼等同用;健脾燥濕止瀉可與陳皮、茯苓等同用。

2. 用于水濕停留、痰飲、水腫。治寒飲可與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腫常與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3. 用于表虛自汗。本品與黃芪、浮小麥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虛自汗。

此外, 本品又可用于安胎,治妊娠足腫、胎氣不安等癥,有內(nèi)熱者,可與黃芩等配伍;腰酸者可與杜仲、桑寄生等同用。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60厘米。根狀莖肥大。莖下部葉羽狀分裂,上部葉狹披針形。秋季開紫花,全為管狀。是中國浙江特產(chǎn),福建、江蘇、安徽、江西等地也有栽培。根狀莖入藥,能治脾虛泄瀉、水腫、痰飲等。

基本信息

拼音名:Baí zhú

英文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77

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shù)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莖。冬季下部葉枯黃、上部葉變脆時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曬干,再除去須根。

藥材鑒別

本品粉末淡黃棕色。草酸鈣針晶細小,長10~32μm,不規(guī)則地聚集于薄壁細胞中,少數(shù)針晶直徑至4μm。纖維黃色,大多成束,長梭形,直徑約至40μm,壁甚厚,木化,孔溝明顯。石細胞淡黃色,類圓形、多角形、長方形或少數(shù)紡錘形,直徑37~64μm。薄壁細胞含菊糖,表面顯放射狀紋理。導管分子短小,為網(wǎng)紋及具緣紋孔,直徑至48μm。白術(shù)秧苗取本品粉末2g,置具塞錐形瓶中,加乙醚20ml,振搖10分鐘,濾過。取濾液10ml揮干,加10%香草醛硫酸溶液,顯紫色;另取濾液 1滴,點于濾紙上,揮干,噴灑1%香草醛硫酸溶液,顯桃紅色。

取本品粉末0.5g,加正已烷2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術(shù)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新制備的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5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并應顯有一桃紅色主斑點(蒼術(shù)酮)。

性狀鑒別

根莖規(guī)則的肥厚團塊,長3-13cm,直徑1.5-7cm。表面灰黃構(gòu)或灰棕色,有瘤狀突起及斷續(xù)的縱皺和溝紋,并有須根痕,頂端有殖留莖基和芽痕。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黃色的點狀油室散在,烘干者斷面角質(zhì)樣,色較深或有裂隙。氣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帶粘性。

以個大、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1-5列木栓細胞,其間夾有1-2列斷續(xù)的石細胞帶。皮層、韌皮部及射線中散有油室,長徑180-370μm,短徑135-200μm。表成層環(huán)明顯。木質(zhì)部外側(cè)的導管1-3列徑向排列,基旁無木纖維束,內(nèi)側(cè)的導管周圍有較發(fā)達的木纖維束。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會晶和菊糖。

成品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 5.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 1.0%(附錄Ⅸ K)。

色度精密稱取本品最粗粉2g,置具塞燒瓶中,加55%乙醇50ml,用稀鹽酸調(diào)節(jié)pH值至2~3,連續(xù)振搖1小時,離心(每分鐘4000轉(zhuǎn))15分鐘,吸取上清液10ml,置比色管中,與同量的對照液(取比色用三氯化鐵液5ml,加比色用氯化鈷液3ml與比色用硫酸銅液0.6ml,用水稀釋至10ml制成),同置白紙上,自上面透視,顯色不得較深。

加工炮制

1.生白術(shù):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浸泡時間應根據(jù)季節(jié)、氣候變化及白術(shù)大小適當掌握,泡后撈出,潤透,切片,曬干。

2.炒白術(shù):先將麩皮撒于熱鍋內(nèi),候煙冒出時,將白術(shù)片倒入微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麩皮后放涼。(每白術(shù)片100斤,用麩皮10斤)

3.焦白術(shù):將白術(shù)片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晾干。

4.土炒白術(shù):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nèi)炒熱,加入白術(shù)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時取出,篩去泥土,放涼。(每白術(shù)片100斤,用伏龍肝粉20斤)

5.《本草蒙筌》:白術(shù)咀后,人乳汁潤之,制其性也,潤過陳壁土和炒。

6.《本草備要》:白術(shù),用糯米泔浸,陳壁土炒,或蜜水炒,人乳拌炒。

性味歸經(jīng)

苦、甘,溫。歸脾、胃經(jīng)。

貯藏條件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藥名釋義

別名

術(shù),于術(shù),冬術(shù),冬白術(shù),浙術(shù),種術(shù),云術(shù),臺白術(shù),山薊,天薊,山芥,山精,山連,乞力伽,杭白術(shù),廣術(shù),杭術(shù),貢術(shù),仙居術(shù),平術(shù)。

商品名

于術(shù)。又名于白術(shù)、于潛術(shù)、煙術(shù)。為產(chǎn)于浙江省于潛地區(qū)者。品質(zhì)最優(yōu),為地道藥材。

野于術(shù):又名天生術(shù)。為產(chǎn)于浙江省于潛、昌化、天目山一帶的野生白術(shù)。

浙白術(shù):為產(chǎn)于浙江者。磐安白術(shù)平術(shù):為產(chǎn)于湖南平江者。

種術(shù):為產(chǎn)于安徽者。

徽術(shù):為產(chǎn)于安徽省歙縣(舊時徽州)者。品質(zhì)亦隹。

冬術(shù):又名冬白術(shù)。為冬季采挖,揀肥滿纖維少者,略蒸后曬干之藥材。

曬術(shù):又名生曬術(shù)。為霜降至立冬之間采挖,去除殘莖及須根,洗凈曬干之藥材。

烘術(shù):為霜降至立冬期間采挖,去除殘莖及須根,洗凈烘干之藥材。

均以根莖粗大、體實無空心、斷面黃白色、干燥、無地上莖者為佳。

功效主治

白術(shù)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夺t(yī)學啟源》記載:“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止渴,安胎。”

臨床應用

1.歸脾湯(《濟生方》)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忪健忘,驚悸盜汗,發(fā)熱體倦,食少不眠,或婦人脾虛氣弱,崩中漏下。白術(shù),茯神(去木),黃芪(去蘆),龍眼肉,酸棗仁(炒去殼)各30g,人參,木香(不見火)各15g,甘草(炙)7.5g,當歸,遠志各3g。上咀,每用12g,水1.5盞,生姜5片,棗1枚,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方中白術(shù)助人參益氣補脾,為臣藥。

2.白術(shù)散(《外臺秘要》)治嘔吐酸水,結(jié)氣筑心。白術(shù)、茯苓、厚樸各2.4g,桔皮、人參各1.8g,蓽茇1.2g,檳榔仁、大黃格3g,吳茱萸1.2g。水煎,分兩次服。方中白術(shù)配茯苓、人參治脾胃虛弱。

3.白術(shù)調(diào)中湯(《宣明論》)治中寒痞悶急痛,寒濕相搏,吐瀉腹痛。白術(shù)、茯苓、陳皮、澤瀉各15g,干姜、官桂、藿香各0.3g,甘草30g,縮砂仁0.3g。上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diào)下。方中白術(shù)配茯苓、澤瀉治脾虛濕滯。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