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Tǔ Xiānɡ Fěi
【別名】粗榧、血榧、木榧(《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粗榧科植物中國祖榧的種子。
【原形態(tài)】中國粗榧,又名:鄂西粗榧、竹葉粗榧、紅殼松。
常綠小喬木,高2~5米,有時可達15米。葉螺旋狀著生,2列;線形,通常直,稀微彎,長2~5厘米,寬3~4毫米,先端微急尖或有短尖頭,基部近圓形或?qū)捫ㄐ危鼰o柄,下面具2條白色氣孔帶。雄球花6~7數(shù)聚生成頭狀,徑約6毫米,梗長約3毫米;每雄球花基部有1苞片,雄蕊4~11,花絲短,通常具3花藥;雌球花通常2~6個胚珠發(fā)育成種子。種子橢圓狀卵形、卵圓形或近圓形,長1.8~2.5厘米,外種皮帶紫色?;ㄆ?~4月。種子翌年10月成熟。
分布長江以南及河南、湖北、陜西、甘肅、四川等地。
此外,同屬植物三尖杉的種子亦同供藥用。與上種的主要區(qū)別:葉較長,線狀披針形,通常微彎,長6~10厘米,先端具長尖頭;種子常3~8粒著生于種柄頂端,多為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長約2.5厘米。分布長江以南及湖北、四川、陜西、甘肅等地。
【功能主治】《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食積,驅(qū)蛔蟲。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6錢;或炒熟食。
【臨床應用】治療惡性腫瘤:福建地區(qū)用三尖杉帶葉小枝提取三尖杉總生物堿,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當于總生物堿40~50毫克)。臨床應用以三尖杉堿為定量標準計算,每天每公斤體重約2毫克,分2次肌肉注射,15~20天為一療程,休息10天左右,如無顯著副作用,再給一個療程。共治14種惡性腫瘤(如淋巴肉瘸、食管賁門癌、胃癌,肺癌等)47例,初步看到9種腫瘤20例顯出近期療效,其中顯效(癥狀明顯減輕,腫塊縮小超過原來直徑1/2)5例,以淋巴肉瘤的效果較為突出。據(jù)臨床觀察,用藥7~10天后,一般有效病例即可看出效果,對用藥2~3周后無效的病例,即使繼續(xù)應用,效果也不滿意。對有效或顯效病例,經(jīng)數(shù)療程后,為防止復發(fā),仍需間歇持續(xù)用藥。至于遠期療效,則尚待進一步觀察總結(jié)。用藥過程中,多數(shù)有注射處疼痛,并形成硬結(jié),以及白細胞、血小板降低,或有頭暈、惡心、口干、疲乏、無力、睡眠差、煩躁、便秘、食欲減退等反應,極個別還一度出現(xiàn)心肌供血不足,一般在停藥6天左右或配合中西醫(yī)對癥處理后可逐漸恢復。廣州地區(qū)用提取的單體粗榧堿結(jié)晶,制成注射液,成人每天劑量最小為20毫克,最大280毫克,大部分為100~200毫克。臨用時以生理鹽冰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直接靜脈緩緩推注或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