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體缺損修復體的完成-粘固為了幫助大家了解,醫(yī)學教育網小編前來為您解答:
粘固是用粘固劑將修復體固定在患牙上的過程。粘固劑在人造冠的固位中起著相當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患牙固位形、抗力形不良的情況下,正確地選擇好粘固劑,準確地進行粘固操作,對修復體的固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粘固劑的選擇與使用:粘固劑起到填補并封閉修復體與牙體表面的縫隙、增加修復體對牙體表面摩擦力的作用,因而增加了兩者間的結合強度。傳統(tǒng)的粘固劑磷酸鋅粘固粉對牙髓刺激較小,是電、熱的不良導體,但對牙體和金屬材料的粘結力較低。聚羧酸鋅粘固粉對牙髓刺激作用小,粘結力較高。樹脂類粘結劑的粘結力強,不溶于水,封閉性好,但應注意冠邊緣殘余粘結劑刺激齦組織。不論哪種粘固劑,均應在有效期內嚴格按說明使用。其最大被膜厚度一般不得超過30μm,否則會增加被膜厚度而使修復體粘固后加高咬合。
(2)粘固前修復體的處理:修復體在試合滿意后,應仔細清洗,去除油污、殘留的拋光劑及切割碎屑。用75%乙醇消毒、吹干。有條件者可用超聲清潔器處理5分鐘,以暴露出金屬潔凈面。若修復體固位不良,應作如下處理:
1)粘固面噴砂處理:處理前,冠邊緣以膠布保護,用80目石英砂以0.2——0.4MPa壓力下噴砂,去除金屬表面沾染物。
2)電解蝕刻,根據(jù)不同金屬選擇相應的酸蝕液體和電流條件,電解蝕刻粘固面。
3)金屬表面激活劑、偶聯(lián)劑的使用,可改善粘固劑對金屬的粘結力。
4)若修復體與牙體十分密合,可在粘固前將粘固面制備出一縱向小溝,以利于多余的粘固劑排溢,防止升高咬合。若修復體過薄,也可在牙體軸壁上磨出一條縱行粘固劑溢出溝。
(3)粘固:以棉球或橡皮障隔濕,用75%乙醇消毒,以熱空氣干燥牙面。調和粘固劑,分別放在修復體粘固面和牙體制備的溝、洞、釘洞或根管內,并在牙體頸緣涂布少許,修復體按就位道方向就位,前牙用手指加壓或用木棒輕輕敲擊加壓,后牙則在面墊一棉卷,讓患者緊咬。
然后去除棉卷,仔細檢查冠邊緣,確實到位后,對冠再持續(xù)加壓3——5分鐘。若用樹脂類粘結劑,在冠就位后用小棉簽、探針或牙線將多余粘結劑立即刮除,并仔細清理齦溝與鄰間隙處。
待粘固劑結固后,以鐮形刮匙或探針刮除修復體周圍多余的粘固材料,必要時用小橡皮錐在口內磨光修復體邊緣。
粘固完成后,應再一次檢查咬合,必要時做相應處理。然后對患者作修復體的使用指導和衛(wèi)生指導。如果暫時粘固,應規(guī)定復診日期。如果在試冠或粘固過程中刺激牙齦組織,齦溝內應涂布少許1%碘合劑以預防齦緣炎。
以上就是牙體缺損修復體的完成-粘固的全部內容啦,更多信息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