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guī)培題庫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微 信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眾號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 > 歷年試題 > 正文

中醫(yī)兒科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70道問答題匯總

2017-03-25 11:02 醫(yī)學教育網
|

參加中醫(yī)兒科住院醫(yī)師規(guī)培結業(yè)考核的小伙伴,一定很為結業(yè)考核中的問答題而發(fā)愁吧?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您整理了70道中醫(yī)兒科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問答題,供您參考復習。

1.關于小兒體質特點、錢乙、萬全、吳鞠通分別提出了哪些著名論點?

答:關于小兒體質特點,錢乙概括為“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萬全概括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腎常虛。”即“三有余,四不足。”吳鞠通概括為“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易于感觸,易于傳變。”

2.近代小兒年齡分期有哪幾個階段?各階段有何特點?

答:共七個階段,即胎兒期、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青春期。

胎兒期:從卵子和精子結合到小兒出生統(tǒng)稱為胎兒期。此期,胎兒完全依靠母體生存,孕母的健康、營養(yǎng)、情緒、環(huán)境、疾病等對胎兒的生長發(fā)育影響極大。尤其在懷胎最初8周,是小兒生長發(fā)育十分重要的時期,如受內外因素影響,發(fā)育受阻,可導致各種先天畸形。因此,加強孕期保健和胎兒保健十分重要。

新生兒期:自出生后28天臍帶結扎時起至生后足28天,稱為新生兒期。這一時期小兒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生活,內外環(huán)境發(fā)生巨大變化,但其生理調節(jié)和適應能力不夠成熟,易發(fā)生體溫不升、體重下降及各種疾病如產傷、窒息、溶血、感染、先天畸形等,不僅發(fā)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在發(fā)達國家約占嬰兒死亡率2/3,尤以第1周為高。圍產期,即胎齡滿28周至出生后7足天,此期易患硬腫癥、敗血癥或肺炎,死亡率高。

嬰兒期:出生后到滿1周歲之前為嬰兒期,為出生后生長發(fā)育最迅速的時期,需要攝入的熱量和營養(yǎng)素(尤其是蛋白質)特別高,但消化和吸收功能尚不完善,喂養(yǎng)不當,常致腹瀉與營養(yǎng)不良。此期內自母體獲得的抗體逐漸消失,而自身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急性傳染病與感染性疾病。

幼兒期:1周歲后到滿3周歲之前為幼兒期。生長發(fā)育速度較前減慢,尤其在體格發(fā)育方面?;顒臃秶鷿u廣,接觸周圍事物增多,智能發(fā)育較前突出,語言、思維和應人應物的能力增強,但識別危險的能力尚不足,故應注意防止意外創(chuàng)傷和中毒。飲食已從乳汁逐漸過渡到成人飲食,故需注意防止營養(yǎng)缺乏和消化紊亂。此時接觸外界較廣,而自身免疫力仍低,傳染病發(fā)病較高。

學齡前期:3周歲后(第4年)到入小學(6~7歲)為學齡前期。體格發(fā)育開始減慢,達到穩(wěn)步增長,而智能發(fā)育更趨完善,求知欲強,能作較復雜的動作,學會照顧自己,語言和思維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學齡前期小兒防病能力有所增強,但因接觸面廣,仍可發(fā)生傳染病,易患急性腎炎、風濕病等;因喜模仿而又無經驗,故意外事故較多。

學齡期:從入小學起(6~7歲)到青春期(女12歲,男13歲)開始之前稱學齡期。此期小兒體格生長仍穩(wěn)步增長,除生殖系統(tǒng)外,其他器官的發(fā)育到本期未已接近成人水平。腦的形態(tài)已基本與成人相同,智能發(fā)育較前更成熟,控制、理解、分析、綜合能力增強。這個時期發(fā)病率較前為低,但要注意預防近視眼和齲齒。

青春期:女孩從11~18歲,男孩從13~20歲為青春期。此期生殖系統(tǒng)迅速發(fā)育,第二性征逐漸明顯。由于神經內分泌調節(jié)不穩(wěn)定,易引起心理及精神方面的異常。應進行生理、心理衛(wèi)生和性知識教育,培養(yǎng)好的道德情操,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保證青少年身心健康。

3.什么叫小兒生長發(fā)育?掌握小兒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有什么意義?

答:一般以“生長”表示形體的增長,“發(fā)育”表示各種功能的進步,生長主要反映為量的變化,發(fā)育主要反映質的變化,二者密切相關,形與神同步發(fā)展,通常相提并論。掌握小兒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對于指導兒童保健,做好兒科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4.試述小兒體重、身長、牙齒的正常值計算方法及意義。

答:1~6月: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0.7(kg)

7~12月:體重(kg)=出生體重(kg)+6×0.7(kg)+(月齡-6)×0.4(kg)

2~12歲:體重(kg)=(年齡-2)×2(kg)+12(kg)=年齡×2(kg)+8(kg)

體重是代表體格生長、尤其是營養(yǎng)情況最易取得的重要指標,兒科臨床給藥、輸液等也常按體重計算。

2~12歲身高粗略估計為:身高(cm)=年齡×7+70(cm)

身長是反映骨骼發(fā)育的重要指標之一。身長顯著異常是疾病的表現(xiàn)。

6~24個月正常小兒出生后5~10個月開始出乳牙,12個月未萌出可視異常,如出牙過晚,多見于佝僂病及營養(yǎng)不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患兒。

5.小兒呼吸、脈搏、血壓與年齡有何關系?

答:各年齡小兒呼吸、脈搏數(shù)(每分鐘)見表(13-1):

表13-1 各年齡小兒呼吸、脈搏、血壓數(shù)(每分鐘)

年齡   呼吸    脈搏   呼吸:脈搏

新生兒  40~45  120~140  1 :3

1歲以下 30~40  110~130  1 :3~4

2~3歲  25~30  100~120  1 :3~4

4~7歲  20~25   80~100  1 :4

8~14歲  18~20  70~90  1 :4

血壓:年齡愈小,血壓愈低。1歲以上收縮壓可按年齡×2+80mmHg來計算,舒張壓約為收縮壓的2/3.

6.小兒發(fā)病的常見病因有哪些?試述小兒病理特點。

答:小兒病因,以外感、食傷、先天因素居多,情志、意外和其他因素亦值得注意。

小兒的病理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請靈,易趨康復。

發(fā)病容易:是指小兒容易感染病邪而發(fā)病。小兒臟腑嬌嫩,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加之幼兒寒暖不能自調,乳食不會自節(jié),故在外易為六淫所侵,在內易為飲食所傷,加上胎產稟賦因素,故小兒易于感觸,容易發(fā)病,且年齡越小,發(fā)病率越高。如小兒衛(wèi)外機能未固,寒溫不能自調,外邪每易由表而入,侵襲肺系,所以感冒、時行病、咳嗽、肺炎等病證最為常見。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輸布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因脾常不足,運化力弱,容易引起飲食停滯,產生疳證、食積、泄瀉諸癥。

傳變迅速:是指小兒在疾病過程中容易發(fā)生轉化,變化多端,其主要表現(xiàn)為“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如小兒偶患感冒,可迅速轉變?yōu)榉螝忾]塞的喘嗽證,若患兒體弱或失于治療,瞬即又可出現(xiàn)正氣虛衰、邪陷心陽的危候。以上說明小兒一旦患病,邪氣易實,正氣易虛,實證往往很快轉化為虛證,或虛實并見證候。又如小兒患風寒外束的表寒證,可郁而化熱,出現(xiàn)高熱抽搐等風火相煽的熱證,故有“臟腑柔弱,易寒易熱”之說。

7.解釋“稚陰稚陽”、“純陽之體”、“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含義。

答:“稚陰稚陽”:“稚”是幼稚、幼小、不完善、不健全、不成熟的意思。“陰”是指體內精、血、津液,也包括臟腑、筋骨、腦髓、血脈等有形物質。“稚陰”指的是小兒肌膚、臟腑、筋骨、精髓、血脈、津液等皆未充實和完善。“稚陽”的“陽”指的是體內臟腑的各種生理功能活動。“稚陽”指的是臟腑功能均屬幼稚不足和不穩(wěn)定狀態(tài)。“稚陰稚陽”說明小兒無論在物質與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美的。

“純陽之體”:“純陽”是指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因為陽主升發(fā),以陽為用,好比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并非是有陽無陰或陽氣偏盛。

“脾常不足”: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發(fā)育迅速,生長旺盛,對營養(yǎng)精微需求較成人相對為多,但小兒脾胃薄弱,飲食稍增,即易引起運化功能失常,故曰“脾常不足”。

“肝常有余”:小兒臟腑嬌嫩,感受病邪,每易邪氣梟張而出現(xiàn)壯熱,因火熱熾盛,損耗真陰,筋脈失養(yǎng),而出現(xiàn)驚搐、角弓反張等證,或因高熱引動肝風而抽搐,這便是肝常有余的基本含義。

8.“稚陰稚陽”的表現(xiàn)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稚陰稚陽”和“純陽之體”的關系?

答:小兒時期的機體柔嫩、氣血未足、脾胃薄弱、腎氣未充、腠理疏松、神氣怯弱、筋骨未堅等特點是“稚陰稚陽”的表現(xiàn)。這一對小兒生理特點的表述也得到了現(xiàn)代醫(yī)學的充分證實。以呼吸系統(tǒng)為例,嬰幼兒鼻腔短小,鼻道狹窄,鼻粘膜纖弱并富于血管,因以上這些物質基礎的不足,小兒易患感冒、咳嗽、肺炎等肺系感染。

“純陽之體”和“稚陰稚陽”都是古代醫(yī)學家用來說明小兒生理特點的理論。“純陽之體”是用以說明小兒時期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這一特點的,“稚陰稚陽”在理論上是純陽學說的發(fā)展,說明小兒體質除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外,還存在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一面。二者都是在陰陽學說范疇內,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小兒生理特點,為闡明小兒病理特點及指導臨床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9.何謂“易寒易熱、易虛易實”?試舉例說明之。

答:“易寒易熱”是指在疾病的進程中,由于“稚陰未長”,故易呈陰傷陽亢,表現(xiàn)為熱的證候;又由于“稚陽未充”,機體脆弱,尚有容易陽虛衰脫的一面,而出現(xiàn)陰寒之證。如在急驚風之高熱抽搐、風火相煽的實熱內閉的同時,可轉瞬出現(xiàn)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脈微細等陰盛陽衰的危候。“易虛易實”是指小兒一旦患病,則邪氣易實而正氣易虛,實證往往可迅速轉化為虛證,或者出現(xiàn)虛實并見,錯綜復雜的證候。如嬰兒泄瀉,原為外感時邪或內傷乳食的實證,但常易迅速出現(xiàn)液脫傷陰或陰竭陽脫的危候。

10.兒科在具體應用四診時有何特點?

答:古稱兒科為“啞科”,其病自不能言,言也未足取信,且問診資料來源于保育人員及父母,或不能準確反映病情;聞診范圍較小,有些患兒改變不甚明顯;切脈由于形氣未充,“脈息未辨”,寸口短小,且就診時常啼哭叫擾,影響脈象氣息,給診斷造成困難。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病則易于反應,“有諸于內,必形諸外”,比成人顯著。因此,在運用四診時,既要四診合參,又要注意小兒的特點,以望診為主。

11.簡述小兒面部望診的五色主病特點及小兒望診中審苗竅與臟腑的關系。

答:五色主病,又稱五色診,即按面色紅、青、黃、白、黑五種不同顏色的偏向表現(xiàn)來診察疾病。面呈白色,多為寒證、虛證。面呈紅色,多為熱證。面呈黃色,多為脾虛證或有濕濁。面呈青色,多為寒證、痛證、瘀證、驚癇。面呈黑色,多為寒證、痛證、瘀證、水飲證。

苗竅是指口、舌、目、鼻、耳及前后二陰。苗竅與臟腑關系密切,舌為心之苗,肝開竅于目,肺開竅于鼻,脾開竅于口,腎開竅于耳及前后二陰。臟腑有病,能在苗竅上有所反映,審察苗竅可以測知臟腑病情。

12.小兒望診察口的主要內容和臨床意義如何?

答:察口是小兒望診中審察苗竅的主要內容之一。由于小兒在生理病理方面與成人不同,甚至某些疾病可以由口腔內特殊變化反映出來,因此為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臨床察口的主要內容及意義是:如唇色淡白是氣血虧虛;唇色青紫為血瘀或寒證;唇色櫻紅為暴瀉傷陰;口唇干燥為傷陰的征象;齒齦紅腫多屬胃火;牙齒逾期不出多為腎氣不足;咽紅發(fā)熱為外感風熱;咽紅、喉核腫大為外感風熱或肺胃之火上炎;咽紅有灰白假膜而不易拭去者常為白喉;口腔舌部粘膜破潰糜爛為脾胃熾熱上熏;若滿口白屑狀如雪花為鵝口瘡;若頰粘膜有白色點狀物,周圍紅暈,為麻疹粘膜斑。

13.兒科聞診包括哪些主要內容?有何臨床意義?

答:聞診是運用聽覺和嗅覺來輔助診斷疾病的方法,聞診包括聽語言聲、啼哭、咳嗽、呼吸及嗅氣味等方面。

(1)語言聲:正常小兒語言以清晰響亮為佳。語聲低弱,為氣虛;呻吟不休,多為身有不適;高聲尖呼,常為劇痛所致;譫語狂言,為邪熱入營,常見于溫熱病過程中,語聲嘶啞,多為咽喉和聲帶疾患。

(2)啼哭聲:正常健康小兒哭聲洪亮而長,并有淚液。健康嬰兒啼哭,須注意尿布潮濕和饑餓思食,饑餓哭聲多綿長無力,或口作吮乳之狀。若哭聲尖銳,忽緩忽急,時作時止,多為腹痛所致;哭聲嘶啞,呼吸不利,多為咽喉水腫所致;久病體虛及疳證,哭聲延綿而低微。總之,小兒哭聲以洪亮為實證,哭聲微細而弱為虛證;哭聲清亮和順為佳,哭聲尖銳或細弱無力為重。

(3)咳嗽聲:咳嗽以聲音暢利,痰易咯出為輕。咳聲清揚而流清涕;為外感風寒;咳聲重濁,痰稠色黃,為外感風熱;干咳無痰,多屬肺燥,或為咽炎所致;咳嗽陣作,并有回聲,常為百日咳;咳聲嘶啞,如犬吠聲,常見于咽炎或白喉。

(4)呼吸聲:呼吸氣粗有力,多為外感熱證;呼吸急促,喉間哮鳴;為痰邪壅肺,如哮喘癥;呼吸急促,氣粗鼻煽,每見于肺炎喘嗽;呼吸窘迫,面青不咳,常為呼吸道阻塞;呼吸低微,雙呼氣如哭泣聲,為肺氣將絕之危癥,如呼吸衰竭時;乳兒呼吸稍促,用口呼吸,常為鼻塞所致。

(5)嗅氣味:包括嗅口氣和大小便的氣味??跉獬舴x,多屬肺胃之熱上蒸,濁氣上升所致;口氣臭腐,牙齦腫脹潰爛,則為牙疳;口氣酸腐而臭,多為傷食;口氣腥臭,見于血證,如齒衄時。大便穢臭,是濕熱積滯;大便酸臭而稀,多為傷食;下利清谷,無明顯臭味,為脾腎兩虛。小便短赤,氣味臊臭,為濕熱下注;小便清長少臭,常為脾腎虛寒。

14.兒科問診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問年齡及個人史的臨床意義何在?

答:小兒問診主要是詢問家長或保育人員,主要內容包括問年齡、問病情(即寒熱、汗、頭身、飲食、胸腹、二便、睡眠)、問個人史、問預防接種史、問遺傳史。

許多兒科疾病與年齡有密切有關。如診斷臍風、胎黃、臍血、臍瘡等,則見于1周內初生兒;而鵝口瘡、臍突、夜啼等,又以乳嬰兒為多;遺尿,則發(fā)生在3歲以上小兒。某些時行病也年齡有密切關系,小兒所患疾病的過程,基本上已接近成人、詳細詢問患兒的實足年齡,對診斷疾病和治療用藥都具有重要意義。

個人史包括生產、喂養(yǎng)、發(fā)育等。生產史要問清胎次、產次,是否足月、順產或難產,有否流產,以及接生方式、出生地點、出生狀況、孕期母親的營養(yǎng)和健康情況等。喂養(yǎng)史包括喂養(yǎng)方式和輔助食物添加情況,是否已斷奶后的情況。對年長兒還應詢問飲食習慣,現(xiàn)在的食物種類和食欲等。發(fā)育史包括體格和智力發(fā)育,如坐、立、語、行等開始的時間,出牙和囟門閉合的時間。對已入學的小兒還應了解學習情況,以推測智力發(fā)育情況。

15.小兒脈診的方法及其臨床意義如何?

答:小兒寸口脈位較短,切脈常采用一指定三關的方法,即醫(yī)者用食指或拇指同時按壓寸、關、尺三部。并用輕、中、重三種不同批指力來體會脈象變化。切脈時間一般不少于1分鐘。小兒脈搏次數(shù),每因啼哭、走動等而增加,故以入睡和安靜時最為準確。

小兒主要有浮、沉、遲、數(shù)、有力、無力六種基本病理脈象,以辨別疾病的表里、寒熱、虛實。凡輕按即能觸及為浮脈,多見于表證,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重按才能觸及的為沉脈,多見于證,沉而無力為里虛;脈搏遲緩,來去極慢,一息五六次以下為遲脈,多見于寒證,遲而有力為寒滯實證,遲而無力為虛寒;脈搏頻數(shù),來去急促,一息六七次以上為數(shù)脈,多見于熱證,數(shù)而有力為實熱,數(shù)而無力為虛勢。此外,小兒腹痛或驚風的弦脈、心陽不足或心氣受損的結代脈等,也須注意診察。

16.小兒疾病治療為何重視先證而治?

答:由于小兒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虛實虛熱的變化較成人為快,故應見微知著,先證而治,挫病勢于萌芽之時,挽病機于欲成未成之際。尤其是外感熱病,病情發(fā)展迅速,而醫(yī)者在診察之后,病家需取藥煎煮,直到湯喝下發(fā)揮藥效,需一段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病情很可能已經變化。因此,醫(yī)者應把握這種變化,揭示病情的演變規(guī)律,提前一步,在相應的征候出現(xiàn)之前預先落實治療措施,先發(fā)制病,藥先于證,先證而治,頓挫病勢,防止傳變,達到治病防變的目的。

17.小兒疾病治療為何特別強調及時、正確和審慎?

答:由于小兒生理病理上具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發(fā)病容易,變化迅速的特點,因此要掌握有利時機,及時采取措施,爭取主動,力求及時控制病情的發(fā)展變化,又不可用藥太過,損傷正氣。當病邪在表,且有外解之機時,應因勢利導,引邪外達,從表而解,不可涼遏而使表邪留戀,不可發(fā)汗太過耗損未陽,也不可驟然固澀而閉邪留寇。

18.兒科臨床治療為何強調“中病即止”?

答:小兒機體柔弱,對藥物反應較成人靈敏,稍撥則應,稍過則傷,故應注意用藥不可太過,尤以大苦、大寒、大辛、大熱和有毒攻伐之品,用之不當,機體反受其害,如大苦、大寒易于傷陽、大辛、大熱易于傷陰,攻伐太過則傷中氣,故兒科臨床治療要強調“中病即止”。

19.兒科內治用藥劑量應如何掌握?

答:小兒用藥劑量,常隨年齡大小、個體差異、病情輕重,醫(yī)者經驗而不同。由于小兒用藥一般中病即止,用藥時間較短,加上給藥物有浪費,所以小兒中藥的用量相對較大,尤其是益氣健脾、養(yǎng)陰補血、消食和中一類藥性平和的藥物,更是如此。但對一些辛熱、苦寒、攻伐等藥性較猛烈的藥物,在應用時須予注意,如附子、烏頭、大黃、巴豆、芒硝等。為方便計算,臨床上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藥;新生兒用成人量的1/6,乳嬰兒為成人量的1/3~1/2,幼兒及幼童為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學齡兒童用成人量。以上成人量系指一般用量,并非指最大用量。

20.兒科常用的內治法則有哪些?它們各自用于哪些主要病癥?

答:兒科常用的內治法則有:

(1)疏風解表法:主要用于外邪侵襲肌表所致的表證。

(2)止咳平喘法:主要適用于邪郁肺經、痰阻肺絡所致的咳喘。

(3)清熱解毒法:主要用于邪熱熾盛的實熱證,如溫熱病、濕熱病、斑診、痢疾、血證等。

(4)涼血止血法:主要用于有出血的征候,如鼻衄、齒衄、尿血、便血、紫癜等。

(5)消食導滯法:主要用于小兒飲食不節(jié)、乳食內滯之證,因嬰兒泄瀉、積滯、疳證等。

(6)鎮(zhèn)驚開竅法:主要適應于小兒抽搐、驚癇等證。

(7)利水消腫法:主要適用于水濕停驟、小便短少而致的水腫證。

(8)健脾開胃法:主要適用于脾胃虛弱、脾運功能失常所致的泄瀉、疳證、厭食等癥。

(9)培元補腎法:主要適用于小兒胎稟不足、腎氣虛弱及腎不納氣之證,如解顱、五遲、五軟、遺尿、哮喘等。

(10)活血化瘀法:主要適用于各種血瘀之證。如肺炎喘嗽等病癥時,口唇青紫,肌膚有瘀斑、瘀點,以及腹痛針刺、痛有定處等。

(11)回陽救逆法:主要適用于小兒元陽衰脫之危重征候。臨床可見面色白、神疲肢厥、冷汗淋漓、氣息奄奄、微脈欲絕等。

(12)養(yǎng)陰生津法:主要適用于小兒陰液虛虧、津液耗損之證。

21.試述熏洗法、熱熨法、薄貼法的操作方法及其適應癥。

答:熏洗法是利用中藥的藥液及蒸氣熏洗人外表的一種治法。如麻疹發(fā)疹初期,為了透疹,用生麻黃、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水后,加黃酒檫洗頭部和四肢,并將藥液放在室內煮沸,使空氣濕潤,讓體表接觸藥氣。腎病水腫可用河白草煎湯熏洗軀體。

熱熨法是將藥物炒熱后以熨肌表的一種外治法。如用炒熱食鹽熨腹部,以治腹痛;用生蔥,食鹽炒熱、熨臍周圍及少腹,以治尿閉等。

薄貼法是以膏藥加藥末外貼或用潮濕的藥品做成薄餅貼成局部的外治法。如將丁香、肉桂撒于傷濕止痛膏上貼臍部,治療寒濕腹痛腹瀉,蔥、姜搗爛,做成薄餅貼囟門上,治療新生兒感冒。

22.試述捏脊療法、針四縫療法、割治療法的操作步驟及其適應證。

答:捏脊療法操作方法是:患兒俯臥,醫(yī)者兩手半握拳,二手食指低于背脊之上,再以二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夾住肌肉提起,兩者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動作,二手同時向前移動,自長強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復5次,但捏3把,將皮膚提起1次。每日1次,連續(xù)6天為1療程,休息1天,再作第2療程。本法常用治疳證、遺尿、泄瀉及脾胃虛弱的患兒。脊背皮膚感染及紫癜病患兒禁用此法。

刺四縫療法的操作方法是:在皮膚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針或粗毫針針刺,約一分深,刺后用拇食指在刺點周圍加壓,擠出黃白色黏液,每周刺一次,直到針刺后不再有黃白色黏液擠出為正。用于治療疳證和小兒厭食。

割治療法的操作方法是:將二手掌大魚際局部消毒后,用大拇指掀住刀口旁約1cm處,用0.4cm寬的平口手術刀直戳割治部位,創(chuàng)口約長0.5cm,然后擠出赤豆大黃白色脂狀物,并迅速剪去,再用消毒棉球覆蓋其上,繃帶包扎,五天后即可解除包扎,在包扎期間,防止感染。適用于疳證和哮喘等。

23.合理喂養(yǎng)對小兒生長發(fā)育有何重要性?小兒喂養(yǎng)通常有哪幾種方式?

答:乳嬰兒時期,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需要營養(yǎng)物相對較多,但其脾胃運化功能尚未成熟,若喂養(yǎng)不當,極易引起消化和營養(yǎng)紊亂,影響健康。因此,合理喂養(yǎng)是保證乳嬰兒健康成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小兒喂養(yǎng)通常有母乳喂養(yǎng)、人工喂養(yǎng)、混合喂養(yǎng)三種方式。

24.我國古代常用祛胎毒方法有哪些?

答:我國古代常用祛胎毒方法有:①銀花甘草法:銀花6g,甘草2g.煎湯??捎么怂幰涸嚳?,并以少量給兒吸收。②黃連法:黃連1~2g.用水浸泡令汁出。滴汁入兒口中。黃連性寒,胎稟氣虛者勿用。③大黃法:生大黃3g.沸水適量浸泡或略煮。取汁滴兒口中。胎糞通下后停服。脾虛氣弱者勿用。④豆豉法:淡豆豉10g.濃煎取汁。頻頻飲服。

25.簡述嬰兒期的保健重點。為什么要添加輔食?添加輔食的具體原則及順序如何?

答:嬰兒期的保健重點為提倡母乳喂養(yǎng),及時添加輔食,預防脾胃、肺系疾病,按時接受計劃免疫接種,預防傳染病的發(fā)生。

添加輔食品是為了滿足乳嬰兒生長發(fā)育的需要,也是為斷奶作準備,不論何種方式喂養(yǎng)的小兒,到了一定月齡,均需增加輔食。

其原則是:從少到多,由稀到稠,從細到粗,一種到多種,習慣一種食物后再加另一種,不能同時添加幾種,應在嬰兒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時添加。

其順序是:根據小兒生長發(fā)育所需及消化吸收功能的成熟情況,按月齡順序增加各類輔食。1~4個月,可添加菜湯、水果汁、維生素A、D制劑;5~6個月,可添加米湯、米糊、稀粥、蛋黃、魚泥、菜泥、豆腐;7~9個月,粥、爛面、碎菜、蛋、魚、肝泥、肉末、餅干、窩窩頭、熟土豆、芋頭等可適當攝入;10~12個月,粥、軟飯、掛面等各種飲食,豆制品、碎菜、碎肉、帶陷食品等可作為輔食。

26.母乳喂養(yǎng)有什么優(yōu)點?

答:母乳喂養(yǎng)的優(yōu)點有:①母乳含有的蛋白質、脂肪、糖等營養(yǎng)豐富,最適合嬰兒的生理需要。②母乳對小兒胃酸的緩沖作用小,易為嬰兒消化吸收。③母乳含優(yōu)質蛋白質、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較多,有利于嬰兒腦的發(fā)育。④母乳含有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質,具有增進嬰兒免疫力的作用。⑤母乳喂養(yǎng)溫度適宜,簡便而又經濟。⑥母乳喂養(yǎng)利于增進母子感情,又便于觀察小兒變化,隨時照料護理。⑦產后哺乳可刺激子宮收縮早日恢復,哺乳的婦女可減少乳腺癌、卵巢癌的發(fā)病率。

27.新生兒常見的特殊生理現(xiàn)象有哪些?

答:新生兒有幾種特殊生理狀態(tài),不可誤認為病態(tài)。常見的如馬牙、假月經。螳螂子、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等。

28.嬰兒護養(yǎng)中除合理喂養(yǎng)外還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答:嬰兒期間生長發(fā)育迅速,護養(yǎng)方面除了要合理喂養(yǎng)之外,必須根據這一時期兒童的特點安排起居作息。陽光和新鮮空氣是嬰兒成長不可缺乏的,要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才能增加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在衣著方面,嬰兒衣著不可過暖,衣著要寬松,不可緊束而妨礙氣血流通,影響發(fā)育。嬰兒要有足夠的睡眠,同時要掌握嬰兒睡眠時間逐漸縮短的生理特點,在哺乳、戲耍等的安排上,注意利于使之逐步形成夜間以睡眠為主、白天以活動為主的作息習慣。嬰兒期是感知覺發(fā)育的重要時期,視覺、聽覺及其分辨能力迅速提高,要結合生活的實踐,教育、訓練他們由近及遠認識生活環(huán)境,促進感知覺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

29.你對“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一分饑與寒”這句話是如何理解的?

答:這句話是說幼兒飲食要吃少,吃好,相對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防止傷食致病;衣著保暖要寒溫適宜,不可過暖。這樣才有利于小兒的健康。

30.對學齡前期兒童的早期教育應注意哪些方面?

答:學齡前期兒童好學好問,家長與保育人員應因勢利導,耐心地聽取孩子的提問,盡可能給予解答。要按照小兒的智能發(fā)育特點,安排適合的教育方法與內容。幼兒園有規(guī)范的學前教育,包括課堂教學和在游戲中學;家庭中也可通過講故事、看學前電視節(jié)目、接觸周圍的人和物、到植物園動物園游覽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使孩子增長知識。不能強迫孩子過早地接受正規(guī)的文化學習,違背早期教育的規(guī)律,犯拔苗助長的錯誤。

31.小兒衛(wèi)生保健在衣著方面要注意些什么?

答:以清潔、輕柔、大小適中、易于穿脫為宜,不應過厚過多。嬰兒衣褲,襁褓不應包扎過緊,褲子最好用背帶不用褲帶,以免影響胸部發(fā)育。尿布要清潔干燥,不可太厚太大,以免引起下肢彎曲。最好不穿開襠褲,尤其是女嬰。

32.青春期保健為何要重視心理保?。?

答:青春期神經內分泌調節(jié)不夠穩(wěn)定,常引起心理、行為、精神方面的不穩(wěn)定,同時,生理方面的不斷變化可能造成不安或易于沖動,環(huán)境改變接觸增多也會帶來適應社會的心理問題。要根據其生理、心理、精神方面的特點,加強教育與引導。向他們普及青春期保健知識,包括性生理知識,使之認識自我,正確對待和處理青春期的生理變化;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增強識別能力,抵御社會不良習氣的侵害;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素質,學好文化知識。使之能夠順利地融入社會,發(fā)展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33.如何從孕婦保健著手預防新生兒硬腫癥?

答:孕婦應盡量避免早產,減少低體重兒的產生,同時防止產傷、窒息、感受寒冷。

34.試從硬腫癥寒凝血澀證與陽氣虛衰證各自的臨床表現(xiàn),分析其不同的病機。

答:硬腫證寒凝血澀證臨床以血瘀癥狀明顯,可見全身欠溫,四肢發(fā)涼,反應尚可,哭聲較低,肌膚硬腫,難以捏起,硬腫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頰等部,色暗紅,青紫,或紅腫如凍傷。指紋紫暗。其病機偏于中寒血瘀。陽氣虛衰證臨床表現(xiàn)以陽虛內寒明顯,見全身冰冷,僵臥少動,反應極差,氣息微弱,哭聲低怯,吸吮困難,面色蒼白,肌膚板硬而腫,范圍波及全身,皮膚暗紅,尿少或無。唇舌色淡,指紋淺紅不顯。故而病機偏于陽氣虛衰。

35.如何鑒別生理性胎黃與病理性胎黃?

答:生理性胎黃的新生兒在生后第2~3天出現(xiàn)黃疸,于4~6天最重。足月兒在生后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第3周才消退。在此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癥狀。血清膽紅素低于205.2umol/L(12mg/d1)。若生后24小時內即出現(xiàn)黃疸,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續(xù)加深,或消退后復現(xiàn),均為病理性胎黃。

36.怎樣從臨床癥狀上區(qū)別胎黃的濕熱郁蒸證和寒濕阻滯證?

答:濕熱郁蒸證和寒濕阻滯證的鑒別可以從黃疸的色澤及全身寒熱證象來區(qū)分。濕熱郁蒸證的特 征是濕熱壅盛,見面目皮膚發(fā)黃,色澤鮮明如橘,哭聲響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發(fā)熱,大便秘結,小便深黃,舌質紅,苔黃膩。寒濕阻滯證虛寒之象明顯,見面目皮膚發(fā)黃,色澤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溫,納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

37.如何預防臍部疾患的發(fā)生?臍濕、臍瘡在病理變化上有何關系?

答:新生兒應注意嚴格消毒斷臍,斷臍后,要注意臍部殘端的保護,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漬,保持清潔干燥。臍部殘端讓其自然脫落。保持內衣和尿布的清潔、干燥、柔軟,如有污染,及時更換。

產生臍濕、臍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斷臍后護理不當,感受外邪所致。嬰兒洗浴時,臍部為水濕所侵,或為尿液浸漬,或臍帶未干脫落過早,或為衣服摩擦損傷等,使?jié)駶峤つw,久而不干者,則為臍濕。若濕郁化熱,或污穢化毒,則濕熱之邪蘊郁,致營衛(wèi)失和、氣滯血瘀,而致臍部紅、腫、熱、痛,進而濕熱釀毒化火,毒聚成瘡,致臍部潰爛化腐,則為臍瘡。臍濕、臍瘡的病理變化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

38.簡述小兒感冒的病因病機、診斷要點、治療原則。

答:小兒感冒的病因以感受風邪為主,常兼有寒、熱、暑、濕、燥及時邪疫毒等。其病機關鍵是肺衛(wèi)失宣。肺主皮毛,開竅于鼻,司腠理開闔,外邪從口鼻或皮毛而入,客于肺衛(wèi),致表衛(wèi)調節(jié)失司,衛(wèi)陽受遏,肺氣失宣,從而出現(xiàn)發(fā)熱、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癥狀。

診斷要點是:①氣候驟變,冷暖失調,或與感冒病人接觸,有感受外邪病史。②以發(fā)熱、惡風寒、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為主證。③感冒伴有兼證者,可見咳嗽加劇,喉間痰鳴;或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酸腐,大便失調;或睡臥不寧,驚惕抽風。④血象檢查,病毒感染者白細胞總數(shù)正?;蚱?,細菌感染者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均增高。⑤病原學檢查:可作病毒分離及相應的細菌檢測。治療感冒,以疏風解表為基本原則。根據不同的證型分別治以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清暑解表、清熱解毒。治療兼證,在解表的基礎上,分別佐以化痰、消導、鎮(zhèn)驚之法。

39.小兒感冒有哪幾種常見兼證?為什么小兒感冒時易出現(xiàn)這些兼證?

答:小兒感冒常見的兼證是挾驚、挾滯、挾痰。

小兒稚陰稚陽,臟腑嬌嫩,神氣怯弱,筋脈未盛,若高熱熾盛,熱灼筋脈,擾動肝經,可兼有驚叫,驚惕,抽風掠厥的挾驚證候;脾主運化,小兒脾常不足,感受風邪,乳食停積,留滯中焦,運化失常,故兼有腹脹、吐瀉等挾滯證候;若外邪未徹,肺絡失宣,易使津液凝聚釀液為痰,痰阻肺絡,故兼有咳嗽,痰多等挾痰證候。

40.小兒咳嗽為什么以外感咳嗽為最多見?本病治療原則是什么?

答:肺為嬌臟,而小兒“肌膚薄,藩籬疏”,故小兒肺臟尤其嬌嫩,易感外邪。肺上連咽喉,開竅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氣,司呼吸。外邪侵襲,多從口鼻或皮毛而入,首犯于肺,肺失宣發(fā)肅降之權,清肅失職,發(fā)生咳嗽。

小兒咳嗽的治療原則,應分清外感、內傷。外感咳嗽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氣為基本法則,根據風寒、風熱以及其他外邪的不同表現(xiàn),治以散寒宣肺,疏風清熱宣肺等。外感咳嗽一般應以驅邪為主,治療時不宜過早使用滋膩、收澀、鎮(zhèn)咳之藥,以免留邪為患。內傷咳嗽應辨別病位、病性,隨證施治。痰盛者,按痰熱、痰濕的不同,分別治以清肺化痰、燥濕化痰。氣陰虛者,按氣虛、陰虛的不同,分別治以健脾補肺、益氣化痰,養(yǎng)陰清肺、兼清余熱之法。

41.如何鑒別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治療外感咳嗽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答:一般外感咳嗽大多咳聲發(fā)自喉頭以上,洪亮有力,咳聲高揚,咽喉發(fā)癢,常起病急,病程較短,并伴有表證,多屬實證。內傷咳嗽聲發(fā)白喉頭以下,咳時痰多或干咳少痰,咳聲低沉,發(fā)病多緩,病程較長,往往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證,亦可虛實互見,但虛癥居多。

治療外感咳嗽過程中不可過早使用寒澀的藥物,以防留邪之弊。

42.簡述小兒肺炎喘嗽診斷要點及治療原則。

答:小兒肺炎喘嗽的診斷要點是:①起病較急,有發(fā)熱、咳嗽、氣急、鼻煽、痰鳴等癥狀,或有輕度發(fā)紺。②病情嚴重時,常見喘促不安,煩躁不寧,面色蒼白,口唇紫紺,或高熱不退。③新生兒患肺炎時,常以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等癥狀為主,而無上述典型表現(xiàn)。④肺部聽診可聞及較為固定的中細濕啰音,常伴干啰音,如病灶融合,可聞及管狀呼吸音。⑤X線檢查見肺紋理增多、紊亂,肺部透亮度增高或降低,可見小片狀、斑片狀陰影,也可出現(xiàn)不均勻的大片陰影。⑥實驗室檢查:血象檢查,病毒感染者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或偏低,有時可見異型淋巴細胞;細菌感染者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均增高。病原學檢查,可做病毒分離及相應的細菌檢測,以作病原學診斷。

肺炎喘嗽的治療原則以開肺化痰,止咳平喘為主。痰多壅盛者首先降氣滌痰;喘憋嚴重者治以平喘利氣;氣滯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瘀;出現(xiàn)變證者,或溫補心陽,或開竅熄風,隨證治之。病久肺脾氣虛者,宜補肺健脾扶正為主;陰虛肺熱,余邪留戀者,養(yǎng)陰潤肺化痰,兼清余邪為要。

43.治療肺炎喘嗽,為什么要以“開肺化痰”為主?

答:肺炎喘嗽的病理是以風邪侵犯肺衛(wèi),引起肺氣郁閉為主。風邪由皮毛或口鼻而入,外束肌表,內犯干肺,肺氣為邪氣所遏,不能宣達,肺中津液化為痰液,阻于氣道,以致肅降無權,出現(xiàn)肺氣上逆,肺氣郁閉的癥狀。如熱邪熾盛,爍津煉液,以致痰熱壅盛于氣道,進一步導致肺氣閉塞,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在肺炎喘嗽的病程中,痰熱是主要的病理產物,肺氣郁閉是病理演變之結局。只有開肺才使郁閉之氣得以宣暢。肺氣得宣,則津液得以輸布,痰濁被化,氣道通暢??梢娦?、化痰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故小兒肺炎喘嗽的治療要以開肺化痰為主。

44.在肺炎喘嗽辨證中,如何區(qū)別風熱閉肺與痰熱閉肺兩證?

答:風熱閉肺證與痰熱閉肺證都有肺熱見證,其區(qū)別點為:有無外感,表熱與里熱何者偏重,痰的多少與色質。風熱閉肺有外感表證,初起發(fā)熱,惡風,有汗而熱不解,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咳嗽痰粘或黃,甚者可見痰多粘稠,無熱腥味。痰熱閉肺證以里熱證為主,發(fā)病較急,高熱煩躁,重證見顏面口唇青紫發(fā)紺,鼻翼煽動,舌淡嫩或帶紫色,苔白膩而厚,脈滑數(shù);氣喘,喉問痰鳴,聲如拽鋸。

45.重證肺炎喘嗽,在發(fā)生氣急鼻煽的同時為什么伴有顏面、肢端發(fā)紺?

答:肺炎喘嗽的基本病理以肺氣閉郁為主,因肺主氣而朝百脈,心主血而運行營陰,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肺氣閉郁則血流不暢,脈道壅滯,故重證肺炎喘嗽常有顏面、肢端發(fā)紺等氣滯血瘀、心血不暢證候。

46.小兒肺炎喘嗽的變證的病因病機是什么?

答:肺主氣而朝百脈,若邪氣壅盛或正氣虛弱,或失治誤治,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則可涉及其他臟腑。如肺失肅降,影響脾胃升降功能,可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出現(xiàn)腹脹便秘等腑實證;若熱毒熾盛,內陷厥陰,引動肝風,則可致神昏抽搐等變證;肺主氣,心主血,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肺氣閉塞,氣機不利,血流不暢則可出現(xiàn)面色蒼白,唇甲發(fā)紫等氣滯血瘀證象;若正不勝邪,氣滯血瘀加重,則可出現(xiàn)心氣不足,心陽虛衰等危重癥候。

47.簡述哮喘的病因病機、診斷要點、治療原則。

答:哮喘的病因有內因和外因之分。內因責之于肺、脾、腎三臟功能不足,導致痰飲留伏,隱伏于肺竅,成為哮喘之夙根。外因責之于感受外邪,接觸異物、異味以及嗜食咸酸等。本病的發(fā)作是外因作用于內因的結果,其病機是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fā)為哮喘。哮喘的診斷要點是:①常突然發(fā)作,發(fā)作之前,多有噴嚏、咳嗽等先兆癥狀。發(fā)作時喘促、氣急,喉間痰鳴,咳嗽陣作,甚者不能平臥,煩躁不安,口唇青紫。②有反復發(fā)作的病史。發(fā)作多與某些誘發(fā)因素有關,如氣候驟變、受涼受熱、進食或接觸某些過敏物質等。③多有嬰兒期濕疹史,家族哮喘史。④肺部聽診:發(fā)作時,兩肺聞及哮鳴音,以呼氣時明顯,呼氣延長。如繼發(fā)感染時,可聞及濕啰音。⑤血象檢查:一般情況下,支氣管哮喘的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伴發(fā)肺部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均可增高。

哮喘的治療原則:當按發(fā)作期和緩解期分別辨證論治。發(fā)作期當攻邪以治其標,治肺為主,分辨寒熱虛實、寒熱夾雜而隨證施治。緩解期當扶正以治其本,調其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哮喘屬于頑疾,除口服藥外,可采用多種療法綜合治療。

48.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辨證要點是什么?

答: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辨證要點重在辨邪正消長變化。感染期以邪實為主,遷延期正虛邪戀,恢復期則以正虛為主。初起時多有外感表證,當辨風寒、風熱、外寒內熱之不同,夾積、夾痰之差異,本虛標實之病機;遷延期邪毒漸平,虛象顯露,熱、痰、積未盡,肺脾腎虛象見;恢復期正暫勝邪暫退,關鍵已不是邪多而是正虛,當辨肺脾腎何臟虛損為主,肺虛者氣弱,脾虛者運艱,腎虛者骨弱。

49.試述鵝口瘡的辨證要點。鵝口瘡白屑與殘留奶塊如何鑒別?

答:本病重在辨別實證、虛證。實證一般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積,周圍焮紅,疼痛哭鬧,尿赤便秘;虛證多病程較長,口腔白屑較少,周圍不紅,疼痛不著,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或形體瘦弱。

鵝口瘡的白屑,先見于舌上或頰內,漸次蔓延于牙齦、口唇、上腭等處,白屑隨拭隨生不易擦去,若強行擦去,其下面黏膜見潮紅、粗糙;而殘留奶塊主要見于舌上,若用溫開水或棉簽輕拭即可拭去。

50.試述口瘡的病因病機并簡述口瘡的治療原則。

答:小兒口瘡發(fā)生的原因,以外感風熱乘脾、心脾積熱、陰虛虛火上浮為多見。其主要病變在心、脾、胃、腎。因脾開竅于口、心開竅于舌、腎脈連舌本、胃經絡齒齦,若感受風熱之邪,或心脾積熱,或虛火上浮,均可熏蒸口舌而致口瘡。

口瘡的治療,實證治以清熱解毒,瀉心脾積熱;虛證治以滋陰降火,引火歸元。

51.治療虛火上浮之口瘡,使用引火歸原法,試說明其機制。

答:虛火上浮之口瘡形成機制多因小兒吐瀉之后,津液大傷,陰液虧耗,水不制火,無根之火上浮所致,癥見口舌生瘡。神疲面白。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等,方用理中湯加桂以溫補脾腎,引火歸原。

52.嘔吐病因不一,臨床表現(xiàn)各有何特點?其治療原則如何?

答:嘔吐病因有多種,各有特點:嘔吐宿食腐臭,多為傷食;嘔吐物清冷淡白,移時方吐,多為胃寒;嘔吐物熱臭氣穢,多為胃熱;嘔吐苦水黃水,食入即吐,多為肝熱犯胃。

嘔吐病機總屬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和胃降逆止吐為本病治標主法。同時,應辨明病因以治本,食積嘔吐宜消食導滯,胃熱嘔吐宜清熱和胃,胃寒嘔吐宜溫中散寒,肝氣犯胃嘔吐宜疏肝降氣。除藥物治療外,還要重視飲食調護,以防再為飲食所傷。

53.治療腹痛為何要以調理氣機、疏通經脈為主?如何辨別腹痛之氣、血、蟲、食證候?

答:六腑以通為順,經脈以流通為暢。腹內臟腑、經脈受寒邪侵襲,或腸胃為乳食所傷,中陽不振,絡脈瘀滯等,均可引起氣機壅阻,經脈失調,凝滯不通而腹痛。因此,腹痛的治療原則應以調理氣機,疏通經脈為主。

腹痛由氣滯者,可有情志失調病史,脹痛時聚時散,痛無定處,氣聚則痛而見形,氣散則痛而無跡。屬血瘀者,有跌仆損傷手術史,腹部剌痛,痛有定處,按之痛劇,局部滿硬,或有瘢塊。屬蟲積者,有大便排蟲史,或鏡檢有蟲卵,臍周疼痛,時作時止,腹部包塊時聚時散。屬食積者,有乳食不節(jié)史,見噯氣酸腐,嘔吐不食,脘腹脹滿。

54.泄瀉為什么是嬰幼兒常見病、多發(fā)???

答: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各器官的形態(tài)發(fā)育和生理功能處在不斷成熟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因此體質和功能較脆弱,易感外邪,而且傳變迅速,年齡越小則越為突出。小兒寒溫不能自調,乳食不知自節(jié),一旦調護失宜,則外易為六淫所侵,內易為飲食所傷,因此外感時邪和脾胃之病最為常見。小兒衛(wèi)外機能未固,外邪每易由表入里,因此時行感冒,肺炎等較為常見。在外感疾病期間,若脾受邪困,運化失司亦可引起泄瀉。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小兒運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長發(fā)育迅速,對營養(yǎng)需求較成人更為迫切,故常易為飲食所傷,發(fā)生胃腸功能紊亂而引起泄瀉。由于小兒多見脾胃病,故歷代醫(yī)家把一病理特點概括為“脾常不足”。故有“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說法。由于小兒脾胃薄弱,無論感受外邪,內傷飲食,或脾腎虛弱,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而發(fā)生泄瀉,所以小兒泄瀉嬰幼兒常見、多見。

55.小兒泄瀉常見的發(fā)病原因有哪些?“濕”在泄瀉發(fā)病中有何意義?長夏季節(jié)為何易發(fā)生泄瀉?

答:小兒泄瀉常見的發(fā)病原因,有感受外邪、傷于飲食、脾胃虛弱。

泄瀉的發(fā)病,皆因脾胃功能失調,主要由于脾主運化功能失職,水濕、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濁不分,合污下流而成。脾喜燥而惡濕,濕困脾陽,是造成運化失職的常見原因。濕之由來,有外感時令之濕,多見于夏季,暑熱、風寒常與濕邪相合為病;有傷于飲食生冷瓜果,釀成內濕,困阻脾胃;有素體脾虛者,運化功能薄弱,水濕不化而蘊積于中焦。泄瀉的病因由于濕,泄瀉的病機不離濕,因此,前人有“無濕不成瀉”之說。

長夏處于夏秋之交,濕氣主令,脾氣易被濕困而運化失司、清濁不分,產生泄瀉。

56.怎樣辨別泄瀉的寒熱虛實?

答:辨別泄瀉的寒熱虛實主要從糞便性質、全身癥狀、結合舌苔、脈象進行。見表13-2:

表13-2泄瀉的辨別

屬性 糞便性質 全身癥狀 與腹痛關系 舌苔 脈象

寒 瀉下澄澈清冷,糞色 面色皏白,精神萎靡, 喜溫喜按 舌淡苔白 緩

淡,臭味不甚 四肢不溫 腸鳴腹痛

熱 暴瀉,瀉下色黃穢臭 發(fā)熱、口渴、伴惡心、 痛則欲瀉 舌紅苔黃 滑數(shù)

不欲飲食、口酸臭

虛 大便稀溏,多于食后 病程較長,或小兒體稟 瀉后痛減 舌淡 沉細

作瀉,色淡不臭 虛弱,倦怠,消瘦,泄 腹虛脹喜按

瀉反復發(fā)作,時輕時重

實 泄瀉次數(shù)較多,大便 脘腹脹滿,腹痛拒按, 瀉后痛減 舌紅苔黃 滑而

酸臭 病程較短,形體壯實 腹脹拒按 膩 有力

57.小兒泄瀉變證的機制是什么?

答:小兒泄瀉變證的機制是:若素體虛弱,利下過度,熱甚津液大傷,出現(xiàn)氣陰兩傷,陰傷及陽可導致陰竭陽脫;若久瀉不止,脾虛木旺,引動內風,成為慢驚重癥;脾運失健,生化乏源,氣血皆 虛,久延可致疳證。

58.小兒泄瀉的外治療法及適應證有哪些?

答:小兒泄瀉的外治療法有:①丁香2g,吳茱萸30g,胡椒30粒,研為細末。每次1.5g,醋調成糊狀,敷貼臍部,1日1次。用于風寒及脾虛瀉。②鬼針草30g,加水適量。煎沸后倒入盆內,浸泡兩足,每晚1次,連用3天。用于濕熱瀉輕證。③艾絨30g,肉桂、小茴香各5g,公丁香、桂丁香、廣木香各3g,草果、炒蒼術各6g,炒白術15g.共研粗末,納入肚兜口袋內,圍于臍部。用于脾虛及脾腎陽虛瀉。

59.何謂厭食?為什么治療厭食癥要強調運脾?

答:厭食是小兒常見的脾胃病證,以小兒期食欲不振,厭惡進食為特點。

小兒脾常不足,易患脾胃病。小兒脾胃病往往既有脾氣不足,又有運化功能失常。若單純補益,易于礙滯氣機;峻加消削,又會損脾傷正。所以厭食的治療應宗脾健不在補,貴在運的原則,以調和脾胃,恢復運化功能為主。即使是脾氣、胃陰不足之厭食,補脾益氣亦須佐以行氣、開胃,以助運化;養(yǎng)胃育陰勿施滋膩,以免礙滯脾運。

60.小兒厭食常見的發(fā)病原因有哪些?其診斷要點如何?

答:小兒厭食常見的病因有:喂養(yǎng)不當,他病傷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調。

其診斷要點為:①有喂養(yǎng)不當,病后失調,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調史。②長期食欲不振,厭惡進食,食量明顯少于同齡正常兒童。③面色少華,形體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動如常。④除外其他外感、內傷慢性疾病。

61.積滯的診斷要點有哪些?簡述積滯與疳病的關系。

答:積滯的診斷要點:①有傷乳、傷食史。②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脹滿,大便溏泄,臭如敗卵或便秘為特征。③可伴有煩躁不安,夜間哭鬧或嘔吐等癥。④大便化驗檢查,可見不消化食物殘渣、脂肪滴。

積滯日久,遷延失治,進一步損傷脾胃,致氣血化源不足,營養(yǎng)及生長發(fā)育障礙,則可轉化為疳證,故有“積為疳之母,有積不治乃成疳候”之說。

62.疳的含義有哪些?疳證的治療原則是什么?如何預防疳病的發(fā)生?

答:“疳”有兩種含義: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兒恣食肥甘厚膩,損傷脾胃,形成疳?。黄涠?ldquo;疳者干也”,是指氣液干涸,形體羸瘦。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述其病機和癥狀。其病變在脾胃,故錢乙有“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論述。

治療原則以顧護脾胃為本,根據脾運失健、脾虛挾積、脾胃氣陰俱傷的不同階段,采取疳氣以和為主,疳積以消為主,或消補兼施,干疳則以補為主的治療方法。

預防疳證應①提倡母乳喂養(yǎng),乳食定時定量,按時按序添加輔食,供給多種營養(yǎng)物質,以滿足小兒生長發(fā)育的需要。②合理安排小兒生活起居,保證充足睡眠時間,經常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多曬太陽,增強體質。③糾正飲食偏嗜、過食肥甘滋補、貪食零食、饑飽無常等不良的飲食習慣。④發(fā)現(xiàn)體重不增或減輕,食欲減退時,要盡快查明原因,及時加以治療。

63.簡述“諸疳皆脾胃病”的道理及其常證各證形成的機制。

答:脾胃失調是形成疳證的主要原因,由于小兒脾常不足,飲食失節(jié)、喂養(yǎng)不當或其他疾病的影響,均能導致脾胃受損,營養(yǎng)失調。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失凋,生化乏源,機體失于滋養(yǎng),漸至形體贏瘦,氣液內虧而成疳證。故錢乙有“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觀點。

脾胃病變程度有輕有重,性質虛實懸殊,初起僅由喂養(yǎng)不當引起脾胃運化不健,稱為疳氣;繼而脾胃虛弱,兼有蟲積食滯,元氣受傷,虛中夾實,稱為疳積;若脾胃氣陰俱傷,元氣衰竭,出現(xiàn)干枯贏瘦的證候,稱為干疳。

64.疳腫脹為什么不能用開鬼門、潔凈府的一般消腫法?

答:開鬼門、潔凈府是指發(fā)汗、利小便,使停留于肌膚中的水濕從體表、小便而排出,用于水腫實證,如風水相搏證,膀胱不利證。疳腫脹是疳證的一個兼證,由于脾病日久,中陽失展,氣不化水,水濕泛濫,產生全身浮腫。是本虛標實之證。脾以陽氣為運,水濕得陽則化,故應采用健脾溫陽利水之法,標本兼顧,而不能用開鬼門、潔凈府之祛邪之法。

65.疳證常用的其他療法有哪些?試述其中外治療法的具體操作。

答:常用的其他療法有:外治療法、刺四縫療法、捏脊療法、割治療法。

外治療法的具體方法為:①萊菔子適量研末,阿魏調和。敷于傷濕解痛膏上,外貼于神闕。1日1次,7日為1療程。②芒硝、生大黃、生山梔、杏仁、桃仁各6g.共研細末,加面粉適量,用雞蛋清、蔥白汁、醋、白酒各少許,調成糊狀,敷于臍部。1日1次,連用3~5日。

66.試述小兒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病原因、辨證要點。

答:發(fā)病原因有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喂養(yǎng)不當、感染諸蟲、疾病損傷等。

其辨證要點為:①據臨床表現(xiàn)辨氣血陰陽虧虛之輕重。②結合實驗室檢查,判斷貧血之程度。③辨臟腑:食少納呆體倦乏力、大便不調病在脾;心悸心慌、語聲低微病在心;頭暈目澀、潮熱盜汗、爪甲枯脆病在肝;腰腿酸軟、畏寒肢冷、發(fā)育遲緩病在腎……

67.小兒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的診斷要點是什么?

答:本病診斷要點為:

(1)有明確的缺鐵病史:鐵供給不足、吸收障礙、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2)臨床表現(xiàn):發(fā)病緩慢,皮膚黏膜逐漸蒼白或蒼黃,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為明顯,神疲乏力,食欲減退,年長兒有頭暈等癥狀。部分患兒可有肝脾腫大。

(3)貧血為小細胞低色素性,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31%,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0fl/d1.平均血紅蛋白(MCH)<27pg.

(4)3月~6歲血紅蛋白<110g/L,6歲以上血紅蛋白<120g/L.

(5)血清鐵、總鐵結合力、運鐵蛋白飽和度、紅細胞原卟啉、血清鐵蛋白等異常。

(6)鐵劑治療有效。用鐵劑治療6周后,血紅蛋白上升20g/L以上。

(7)病情分度:輕度,血紅蛋白:6個月~6歲(90~110)g/L,6歲以上(90~120)g/L;紅細胞(3~4)×1012/L.中度,血紅蛋白(60~90)g/L;紅細胞(2~3)1012/L.重度,血紅蛋白(30~60)g/L:紅細胞(1~2)x 1012/L.極重度,血紅蛋白<30g/L;紅細胞<1×1012/L.

68.小兒厭食、積滯、疳證、貧血應如何鑒別?

答:厭食:是由喂養(yǎng)不當、病后失調、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調所致,以脾失健運為主要病機,以長期食次不振、厭惡進食為主證。雖有面色無華、形體偏瘦,但無明顯消瘦,精神活動如??膳c疳證鑒別;無脘腹脹滿,噯氣酸腐,大便酸臭,可與積滯鑒別;無面色萎黃,唇甲色淡,血常規(guī)正??膳c貧血鑒別。

積滯:是因內傷乳食停聚中焦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胃腸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脹滿,噯氣酸腐,大便酸臭為特征。無明顯形體消瘦可與疳病鑒別;無明顯血虛不榮可與貧血鑒別;有積滯內停,氣滯不行之證可與厭食鑒別。

疳證:是由喂養(yǎng)不當或由多種原因影響,使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營養(yǎng)缺乏癥。以形體消瘦,面色無華,毛發(fā)干枯,精神萎靡或煩躁,嗜食異物為特征,病情重者可病涉五臟而產生多種兼證。較之厭食、積滯,有明顯消瘦及精神異常可資鑒別。病重者常同時有貧血表現(xiàn)。

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是由先天不足,喂養(yǎng)不當?shù)葘е缕⒛I肝心不足,氣血生化無源,血虛不榮所致。以面色蒼白,口唇、爪甲、瞼結膜蒼白伴頭暈乏力納呆等為主癥。貧血為小細胞低色素性,HGB:1~6歲<110g/L,6歲以上<120 g/L,有血清鐵,總鐵結合力,運鐵蛋白飽和度等異常。可與以上病癥相鑒別,而重癥貧血可同時有疳證表現(xiàn)。

69.簡述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臨床如何辨別本病的虛實、輕重?

答:小兒素體正氣虧虛是發(fā)病的內因,風熱、濕熱邪毒侵襲是發(fā)病的外因。

辨明虛實:凡病程短暫,見胸悶胸痛、氣短多痰,或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舌紅,苔黃,屬實證;病程長達數(shù)月,見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白多汗,舌淡或偏紅,舌光少苔,屬虛證。一般急性期以實證為主,恢復期、慢性期以虛證為主,后遺癥期常虛實夾雜。

辨別輕重:神志清楚,神態(tài)自如,面色紅潤,脈實有力者,病情輕;若面色蒼白,氣急喘急,四肢厥冷,口唇青紫,煩躁不安,脈微欲絕或頻繁結代者,病情危重。

70.簡述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分期。其臨床診斷依據有哪些?

答:急性期:新發(fā)病,癥狀及檢查陽性發(fā)現(xiàn)明顯且多變,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內。遷延期:臨床癥狀反復出現(xiàn),客觀檢查指標遷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慢性期:進行性心臟增大,反復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時輕時重,病程在1年以上。

臨床診斷依據為:①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腦綜合征。②心臟擴大。x線、超聲心動圖檢查具有表現(xiàn)之一。③心電圖改變:I、II、avF、V.導聯(lián)中2個或2個以上sT-T改變持續(xù)4天以上,及其他嚴重心律失常。④cK-MB升高,心肌肌鈣蛋白(cTnI或cTnT)陽性。

編輯推薦
免費領取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立即領取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