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了“痛經的針灸治療主穴與配穴—中醫(yī)確有專長醫(yī)師資格考核”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助考生順利備考。
(一)辨證
痛經病位在胞宮、沖任,與肝、腎關系密切。外邪客于胞宮,或情志不舒等導致氣血滯于胞宮,沖任瘀阻,“不通則痛”,為實證;多種原因導致氣血不足,沖任虛損,胞脈失于濡養(yǎng),“不榮則痛”,為虛證。
疼痛發(fā)于經前或經行之初,以絞痛、灼痛、刺痛為主,疼痛拒按,月經量少,質稠,行而不暢,血色紫黯有塊,塊下痛緩者,為實證;月經將凈或經后始作痛者,以隱痛、墜痛為主,喜按喜揉,量少色淡或色黯者為虛證。
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行而不暢,血色紫黯有塊,塊下痛緩,伴有乳房脹痛,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者,為氣滯血瘀;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量少色黯,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脈沉緊者,為寒凝血瘀。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面色無華,舌淡,脈細無力者,為氣血虛弱;經后小腹綿綿作痛,月經色黯量少,伴腰骶酸痛,頭暈耳鳴,舌淡紅苔薄,脈沉細者,為腎氣虧損。
(二)治療
1.體針療法
(1)實證
治法:散寒行氣,通經止痛。以足太陰經及任脈穴為主。
主穴:三陰交、中極、次髎。
配穴:氣滯血瘀配太沖、陽陵泉。寒邪凝滯配歸來、地機。腹脹配天樞、足三里。脅痛配支溝、陽陵泉。胸悶配膻中、內關。
操作:毫針刺,用瀉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義: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可通經而止痛。中極為任脈穴位,可通調沖任之氣,散寒行氣。次髎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四穴合用,共奏行氣活血、溫經止痛之功。
(2)虛證
治法:調補氣血,溫養(yǎng)沖任。以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氣海、三陰交、足三里。
配穴:氣血虧虛配脾俞、胃俞。肝腎不足配太溪、肝俞、腎俞。頭暈耳鳴加百會、懸鐘。
操作:毫針刺,用補法。可配合灸法。
方義:氣海為任脈穴,可溫養(yǎng)沖任暖下焦。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可調理氣血。足三里補益氣血。
2.耳針療法
選子宮、內生殖器、交感、皮質下、內分泌、神門、肝、腎,每次選2~4穴,在所選的穴位處尋找敏感點,毫針刺,中等強度捻轉數(shù)分鐘,每次留針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用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3.皮膚針療法
選下腹部任脈、腎經、脾經,腰骶部督脈、膀胱經、夾脊穴。消毒后,腹部從肚臍向下叩刺到恥骨聯(lián)合,腰骶部從腰椎到骶椎,先上后下,先中央后兩旁,以所叩部位出現(xiàn)潮紅為度,每次叩刺10~15分鐘,以痛止、腹部舒適為度。
4.穴位注射療法
選三陰交、地機、足三里、歸來。每次選用1~2穴,選黃芪或當歸、丹參等注射液,每穴注入藥液0.5~1mL。
5.皮內針療法
選氣海、阿是穴、地機、三陰交。消毒穴位后,取撳釘形或麥粒形皮內針刺入,外用膠布固定,埋入2天后取出。
〖醫(yī)學教育網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15種常見病脈的定義、臨床意義—中醫(yī)確有專長人員醫(yī)師資格考核
中醫(yī)確有專長人員醫(yī)師資格考核【瘢痕灸的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
2020年中醫(yī)(專長)醫(yī)師資格考核:肛漏的分類
以上關于“痛經的針灸治療主穴與配穴—中醫(yī)確有專長醫(yī)師資格考核”的知識由醫(yī)學教育網整理,最后祝各位醫(yī)師資格考試備考的考生順利通過考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