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開發(fā)者:北京正保醫(yī)教科技有限公司

蘋果版本:8.6.4

安卓版本:8.6.4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執(zhí)業(yè)藥師_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熱門資訊,實時推送
med66_yaoshi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執(zhí)業(yè)藥師_微信視頻號
官方視頻號
免費直播,訂閱提醒
微信掃碼即可關注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知指導老師
考試指導老師
備考規(guī)劃,專屬指導
微信掃碼添加老師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_官方抖音號
官方抖音號
分享更多藥考日常
抖音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 > 考試經(jīng)驗 > 中藥經(jīng)驗
25年招生方案

?《中藥一》必背100條干貨,助你通過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

2021-05-10 19:21 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
打印
字體:

有關執(zhí)業(yè)藥師復習,以下是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的“《中藥一》必背100條干貨”,具體相關內(nèi)容,請考生查看!

畫板 30

1.五味的所示效用與臨床應用:

(1)辛能散、能行,有發(fā)散(荊芥、薄荷)、行氣(香附)、活血(川芎)的作用。若應用不當,會有耗氣傷陰的不良效用。

(2)甘能補、能緩、能和,有補虛(黃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緩急、和中、調(diào)和藥性(甘草)。若應用不當,會有膩膈礙胃的不良效用。

(3)酸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五味子)、生津(木瓜)、安蛔(烏梅)。若應用不當,會有收斂邪氣的不良效用。

(4)苦能泄、能燥、能堅,有通泄(大黃)、降泄(苦杏仁、代赭石)、清泄(黃連、梔子);燥濕(蒼術、厚樸、黃柏、苦參);堅陰(黃柏、知母)、堅厚腸胃(黃連)。若應用不當,會有傷津、伐胃的不良效用。

(5)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昆布、海藻、鱉甲)、瀉下通便(芒硝)。高血壓、動脈硬化者、脾虛便溏者慎用。

2.常用液體輔料及其作用:

酒:活血通絡,祛風散寒,行藥勢,引藥上行,矯味矯臭;

醋:引藥入肝,理氣,止血,行水,消腫,解毒,散瘀止痛,矯味矯臭;

鹽水:入腎,引藥下行,緩和藥性,強筋骨,軟堅散結;

姜汁:辛溫,發(fā)散表寒,溫中止嘔,開痰解毒;

蜂蜜:補中,解毒,緩和藥性,增強潤肺止咳,矯味矯臭;

麻油:潤燥通便,解毒生肌,使藥物質(zhì)地變得酥脆;

其他:吳茱萸汁、白蘿卜汁、羊脂油、鱉血、山羊血、石灰水、甘草汁、黑豆汁等。

3.常用固體輔料及其作用:

麥麩:和中益脾、緩和燥性;

稻米: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止渴,止瀉痢,與藥物共制增效減毒;

灶心土:溫中和胃,止血,止嘔,澀腸止瀉;

河砂:中間傳熱介質(zhì),使質(zhì)地堅韌的藥材便于粉碎;

滑石粉:清熱解暑,利尿,適用于韌性較大的動物類藥物;

蛤粉:軟堅,清熱,利濕,化痰。

4.道地藥材:

(1)川藥的是黃連、黃柏、附子、金錢草、丹參等。

(2)廣藥的是陽春砂、廣藿香、廣陳皮、益智仁、巴戟天、檳榔、肉桂、桂枝、蛤蚧、化橘紅。

(3)云藥的是木香、茯苓、三七、重樓等。

(4)貴藥的是杜仲、吳茱萸、朱砂、五倍子、黃精、天冬、天麻等。

(5)四大懷藥指的是牛膝、山藥、菊花、地黃。

(6)浙藥的是杭菊花、杭麥冬、白術、白芍、延胡索、玄參、溫郁金、浙貝母等。

(7)關藥的是人參、鹿茸、哈蟆油、五味子、細辛(遼寧)、關防風、關黃柏、龍膽、黃芪、甘草(內(nèi)蒙)等。

(8)北藥的是黃芩、柴胡、板藍根、大青葉、青黛(河北);阿膠、金銀花(山東);黨參(山西)。

(9)華南藥的是澤瀉(福建);牡丹皮、木瓜(安徽);薄荷(江蘇);枳實、枳殼(江西)。

(10)西北藥的是大黃(青海);當歸(甘肅);軟紫草(新疆);枸杞子(寧夏);秦皮、秦艽、豬苓(陜西)。

(11)四大藏藥指的是爐貝母、冬蟲夏草、紅景天、雪蓮花。

5.清除雜質(zhì)的方法:

①挑選;②篩選;③風選;④水選;⑤磁選。

6.炒黃及其作用:

常“炒黃”使用的藥材有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蒼耳子、萊菔子、槐花。

(1)牛蒡子炒黃后緩和寒滑之性,氣香,宣散作用更佳,長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結,化痰止咳,殺酶保苷。

(2)芥子炒黃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緩和辛散走竄之性,殺酶保苷。

(3)王不留行用中火炒黃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長于活血通經(jīng),下乳,通淋。

(4)萊菔子炒黃后降低副作用,長于降氣化痰,消食除脹。

(5)蒼耳子用中火炒黃后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竅,祛風濕,止痛。

(6)槐花炒黃后緩和苦寒之性,增強止血作用,殺酶保苷。

7.炒焦及其作用:

?!俺唇埂笔褂玫乃幉挠猩介?、梔子、檳榔。

(1)生山楂活血化瘀;炒山楂酸味減弱,可緩和對胃的刺激性,消食化積;山楂用武火炒焦后酸味減弱,且增加了苦味,長于消食止瀉;山楂炭止血、止瀉。

(2)生梔子瀉火利濕,涼血解毒;炒梔子比焦梔子苦寒之性略強,熱較甚者可用炒梔子,緩和苦寒之性,脾胃較虛弱者可用焦梔子。

(3)生檳榔殺蟲破積,降氣行水,截瘧力勝;炒檳榔緩和藥性,以免耗傷正氣,并能減少惡心、腹瀉、腹痛的副作用,身體素質(zhì)稍強可選炒檳榔;焦檳榔長于消食導滯,用于食積不消,瀉痢后重,適于身體素質(zhì)較差者。

8.炒炭及其作用:

常“炒炭”使用的藥材有大薊、蒲黃、荊芥、干姜。

(1)大薊炒炭后苦澀,涼性減弱,增強收斂止血作用,用于出血急劇者。

荊芥解表散風(多生用);炒荊芥祛風理血。用于婦人產(chǎn)后血暈;荊芥炭的炮制作用為產(chǎn)生止血功效。

(2)蒲黃炭炭炒性澀,增強止血作用。

(3)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里作用最強);姜炭長于止血溫經(jīng),溫經(jīng)作用弱于炮姜,固澀止血作用強于炮姜;炮姜溫經(jīng)止血,溫中止痛,溫里之力弱于干姜,但作用緩和持久(溫經(jīng)、固澀止血作用強)。

9.麩炒及其作用:

(1)麩炒枳殼緩和峻烈之性,偏于理氣健胃消食,作用緩和,適宜于年老體弱而氣滯者。

(2)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麩炒蒼術的炮制作用為增強了健脾和胃作用;焦蒼術以固腸止瀉為主。

10.米炒及其作用:

斑蝥多外用,因毒性較大,以攻毒蝕瘡為主;米炒斑蝥可內(nèi)服,因毒性降低,氣味矯正。以通經(jīng)、破癥散結為主。

11.土炒及其作用:

(1)山藥補腎生精,益肺陰。用于腎虛遺精、尿頻、肺虛喘咳,陰虛消渴;土炒山藥補脾止瀉為主,治療脾虛久瀉,或大便泄瀉;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為主。

(2)白術健脾燥濕,利水消腫,治療痰飲,水腫及風濕痹痛;土炒白術借土氣助脾,補脾止瀉力勝,治療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麩炒白術可緩和燥性,借麩入中,增強健脾消脹作用。

12.砂炒及其作用:

(1)馬錢子砂炒后質(zhì)地變脆,易于粉碎,也便于去毛,減低毒性,可供內(nèi)服。

(2)砂炒骨碎補質(zhì)地松脆,易于除去鱗片,便于調(diào)劑和制劑,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3)醋鱉甲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并能矯味矯臭。醋制使藥物入肝經(jīng)消積,軟堅散結的作用。

13.滑石粉炒及其作用:

滑石粉炒水蛭使其毒性降低,質(zhì)地變酥脆,利于粉碎,多入丸散劑。

14.蛤粉炒及其作用:

蛤粉炒阿膠降低滋膩性質(zhì),酥脆且利粉碎,矯正不良氣味,善益肺潤燥。

15.酒炙及其作用:

(1)大黃苦寒沉降,瀉下峻烈;酒大黃緩和苦寒瀉下之性,引藥上行,清上焦實熱;熟大黃瀉下緩和,增強活血祛瘀;大黃炭瀉下作用極微,涼血化瘀止血;醋大黃瀉下作用稍緩,以消積化瘀為主;清寧片瀉下作用緩和,具緩瀉而不傷氣,逐瘀而不敗正之功。

(2)黃連苦寒性強。瀉火解毒,清熱燥濕;酒黃連緩和苦寒之性,引藥上行,清上焦火熱;姜黃連緩和苦寒之性,止嘔作用增強;萸黃連緩和苦寒之性,寒而不滯,清氣分濕熱,散肝膽郁火。

(3)當歸止血用當歸頭,補血用當歸身,破血用當歸尾,補血活血用全當歸;酒當歸增強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的作用;土炒當歸增強入脾補血功效且緩和油潤而不致滑腸;當歸炭止血,和血。

(4)白芍瀉肝火,平抑肝陽,養(yǎng)陰除煩;酒白芍善調(diào)經(jīng)止血,柔肝止痛;炒白芍寒性緩和,養(yǎng)血和營,斂陰止汗;醋白芍引藥入肝,斂血養(yǎng)血、疏肝解郁的作用最強;土炒白芍增強養(yǎng)血和脾,止瀉作用。

16.醋炙及其作用:

(1)延胡索可用于治療冠心??;醋延胡索行氣止痛作用增強;酒延胡索活血,祛瘀,止痛力強。

(2)香附多入解表劑,理氣解郁;醋香附專入肝經(jīng),疏肝止痛作用增強并能消積化滯;四制香附(生

(3)姜汁、米醋、黃酒、食鹽水)作用行氣解郁,調(diào)經(jīng)散結;酒香附通經(jīng)脈,散結滯;香附炭多用于婦女崩漏不止等。

17.鹽炙及其作用:

黃柏瀉火解毒,清熱燥濕;鹽黃柏引藥入腎,緩和苦燥之性,增強瀉相火、滋腎陰、退虛熱的作用;酒黃柏引藥上行,清血分濕熱;黃柏炭清濕熱之中兼具澀性,治療便血、崩漏下血之證。

18.姜炙及其作用:

厚樸辛味峻烈,對咽喉有刺激性;姜厚樸可去除對咽喉的刺激性,并增強寬中和胃作用

19.蜜炙及其作用:

(1)黃芪善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腫;炙黃芪善益氣補中。

(2)麻黃發(fā)汗解表,利水消腫;蜜麻黃宣肺平喘作用增強;麻黃絨適于幼兒、老人及虛人風寒感冒;

(3)蜜麻黃絨適于咳喘未愈而表證已解的幼兒、老人及體虛患者。

20.油炙及其作用:

淫羊藿祛風濕,強筋骨;炙淫羊藿(羊脂油)增強溫腎助陽作用。

21.煅法:

(1)明煅法主要適用于石決明、石膏、白礬、牡蠣。

(2)煅淬法主要適用于自然銅、赭石、爐甘石。

(3)扣鍋煅法主要適用于血余炭、棕櫚炭。

22.蒸法及其作用:

(1)黑豆汁制何首烏增強了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fā),強筋骨的作用。

(2)黃芩清熱瀉火解毒力強;酒黃芩入血分,并可借黃酒升騰之力,用于上焦肺熱及四肢肌表之濕熱;

(3)黃芩炭以清熱止血為主。

(4)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地黃作用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熟地黃功由清轉(zhuǎn)補,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作用;生地炭作用涼血止血;熟地炭以補血止血為主。

(5)蒸黃精補脾潤肺益腎功能增強,并可去除麻味,以免刺激咽喉,用于肺虛燥咳,脾胃虛弱,腎虛精虧。

23.煮法及其作用:

(1)藤黃可分別用豆腐、荷葉、山羊血煮毒性降低,可供內(nèi)服。且保證藥物的凈度。

(2)鹽附子防止藥物腐爛,利于貯藏;黑順片、白附片毒性降低,可直接入藥;炮附片以溫腎暖脾為主;淡附片善回陽救逆,散寒止痛。

(3)甘草制遠志緩其苦燥之性,又能消除刺喉麻感,以安神益智為主;蜜遠志增強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23.燀法及其作用:

(1)燀杏仁用10倍量沸水中,加熱約5分鐘燀去非藥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藥效。

(2)白扁豆燀后得到扁豆衣,目的分離不同的藥用部位,增加藥用品種,健脾作用較弱,善祛暑化濕。

24.其它制法及其作用:

(1)復制法主要適用于天南星、半夏。

(2)為緩和瀉下作用,巴豆常采用制霜法。

(3)發(fā)酵法主要適用于六神曲。

(4)煨法主要適用于肉豆蔻、木香。

(5)水飛法主要適用于朱砂、雄黃。

(6)芒硝常采用提凈法炮制。

(7)干餾法主要適用于竹瀝、蛋黃油。

艾葉常用制絨法進行炮制。

燈心草常用拌衣法進行炮制。

25.含生物堿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1)苦參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雙稠哌啶類,具喹諾里西啶基本結構,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苦參堿、氧化苦參堿。

(2)山豆根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雙稠哌啶類,具喹諾里西啶基本結構,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苦參堿、氧化苦參堿。

(3)麻黃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有機胺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鹽酸麻黃堿、鹽酸偽麻黃堿。

(4)黃連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異喹啉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小檗堿。

(5)延胡索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異喹啉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延胡索乙素,又叫四氫巴馬汀。

(6)防己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芐基異喹啉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粉防己堿又叫漢防己甲素、防己諾林堿又叫漢防己乙素。

(7)洋金花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莨菪烷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東莨菪堿。

(8)天仙子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莨菪烷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東莨菪堿、莨菪堿又叫阿托品。

(9)川烏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二萜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烏頭堿、次烏頭堿、新烏頭堿為雙酯型。

(10)馬錢子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吲哚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士的寧又叫番木鱉堿、馬錢子堿。

(11)雷公藤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倍半萜大環(huán)內(nèi)酯類和精瞇類。

(12)千里光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吡咯里西啶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阿多尼弗林堿。

26.結構類型是氰苷的常用中藥有苦杏仁、桃仁、郁李仁。

27.含醌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1)大黃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蒽醌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總蒽醌(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酚)、游離蒽醌。

(2)何首烏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蒽醌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二苯乙烯苷、結合蒽醌(以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為計)。

(3)虎杖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蒽醌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大黃素、虎杖苷。

(4)蘆薈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蒽醌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蘆薈苷。

(5)決明子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蒽醌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大黃酚、橙黃決明素。

(6)丹參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菲醌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丹參酮類(丹參酮ⅡA、隱丹參酮、丹參酮Ⅰ)和丹酚酸B。

(7)紫草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萘醌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羥基萘醌總含量、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寧。

28.含香豆素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1)秦皮(木犀科)質(zhì)量控制成分是七葉內(nèi)酯(秦皮乙素)、七葉苷(秦皮甲素)。

(2)前胡(傘形科)質(zhì)量控制成分是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

(3)腫節(jié)風(金栗蘭科)質(zhì)量控制成分是異嗪皮啶、迷迭香酸。

(4)補骨脂(豆科)質(zhì)量控制成分是補骨脂內(nèi)酯(補骨脂素)、異補骨脂內(nèi)酯(異補骨脂素)。

29.含木脂素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1)五味子(木蘭科)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聯(lián)苯環(huán)辛烯型木脂素,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五味子醇甲。

(2)厚樸(木蘭科)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木脂素類化合物,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厚樸酚、和厚樸酚。

(3)連翹(木犀科)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雙環(huán)氧木脂素、木脂內(nèi)酯,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揮發(fā)油、連翹苷、連翹酯苷A。

(4)細辛(馬兜鈴科)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揮發(fā)油、木脂素類和黃酮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細辛脂素。

30.含黃酮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1)黃芩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黃酮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黃芩苷。

(2)銀杏葉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黃酮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總黃酮醇苷和萜類內(nèi)酯(銀杏內(nèi)酯)。

(3)槐花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黃酮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總黃酮和蘆丁。

(4)陳皮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二氫黃酮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橙皮苷。

(5)滿山紅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二氫黃酮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杜鵑素。

(6)葛根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異黃酮,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葛根素。

31.含萜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1)穿心蓮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二萜類,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穿心蓮內(nèi)酯、脫水穿心蓮內(nèi)酯、新穿心蓮內(nèi)酯、14-去氧穿心蓮內(nèi)酯。

(2)青蒿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倍半萜,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青蒿素。

(3)龍膽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裂環(huán)環(huán)烯醚萜苷,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龍膽苦苷。

32.含揮發(fā)油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1)薄荷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單萜類及其含氧衍生物,其主要成分為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揮發(fā)油、薄荷腦。

(2)莪術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倍半萜,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揮發(fā)油。

(3)艾葉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單萜類、倍半萜類化合物,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桉油精、龍腦。

(4)肉桂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苯丙素類衍生物,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桂皮醛、揮發(fā)油。

33.含三萜皂苷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1)人參的主要成分分為人參二醇(A)型、人參三醇(B)型、齊墩果烷(C)型。

(2)人參二醇(A)型為四環(huán)三萜皂苷(達瑪烷型),主要有Rb1、Rc、Rd;

(3)人參三醇(B)型為四環(huán)三萜皂苷(達瑪烷型),主要有Re、Rf、Rg1。

(4)齊墩果烷(C)型為五環(huán)三萜皂苷(齊墩果烷型),主要有Ro。

(5)三七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四環(huán)三萜,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人參皂苷Rg1、人參皂苷Rb1、三七皂苷R1。

(6)甘草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五環(huán)三萜(甘草酸),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甘草酸(甘草皂苷)、甘草苷(黃酮苷)。

(7)黃芪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四環(huán)三萜和五環(huán)三萜,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黃芪甲苷和毛蕊異黃酮葡萄糖苷。

(8)合歡皮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五環(huán)三萜(齊墩果烷型),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丁香樹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

(9)商陸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五環(huán)三萜(齊墩果烷型),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商陸皂苷甲(商陸皂苷A)。

(10)柴胡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五環(huán)三萜(齊墩果烷型),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

34.含甾體皂苷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麥冬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為甾體皂苷,其質(zhì)量控制成分為魯斯可皂苷元。

35.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結構比較

(1)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根橫斷面結構比較:

雙子葉植物

單子葉植物

外有栓皮

外常無栓皮

橫斷面可見明顯形成層環(huán)紋

橫斷面可見內(nèi)皮層環(huán)紋

環(huán)內(nèi)木質(zhì)部占比例大

皮層占比例大,中柱占的小

自中心向外有放射狀結構(射線)

無髓

有髓

(2)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根莖橫斷面結構比較:

雙子葉植物

單子葉植物

外有栓皮

外常無栓皮

橫斷面可見明顯形成層環(huán)紋

橫斷面可見內(nèi)皮層環(huán)紋

維管束環(huán)狀排列

皮層及中柱有維管束小點散布

髓部明顯

無髓

36.根及根莖類蚌殼蕨科中藥:

狗脊藥材偶有金黃色絨毛,近邊緣1~4mm處有一條明顯凸起的棕黃色木質(zhì)環(huán)紋。

37.根及根莖類鱗毛蕨科中藥:

綿馬貫眾藥材長倒卵形而稍彎曲,表面黃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整齊排列的葉柄殘基和披針形的鱗葉,有黃白色維管束5~13個環(huán)列。

38.根及根莖類馬兜鈴科中藥:

細辛常卷縮成團,根細長,氣辛香,味辛辣,麻舌。

39.根及根莖類石竹科中藥:

(1)銀柴胡藥材為類圓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淺棕黃色至淺棕色。多具孔穴狀或盤狀凹陷,從斷裂處

(2)折斷可見砂粒,習稱“砂眼”。根頭部略膨大,密集排列的疣狀突起的芽苞、莖或根莖殘基,習稱“珍珠盤”。

(3)太子參呈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質(zhì)硬而脆,斷面角質(zhì)樣。氣微,味微甘。

40.根及根莖類蓼科中藥:

(1)大黃為黃棕色,根莖有“星點”(異型維管束),根無“星點”;氣清香,味苦,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2)虎杖根莖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狀。

(3)何首烏為紡錘形,皮部有4~11個類圓形異型維管束環(huán)列,形成“云錦花紋”。

41.根及根莖類罌粟科中藥:

延胡索(元胡)為不規(guī)則扁球形。表面黃色,有不規(guī)則網(wǎng)狀皺紋,斷面角質(zhì)樣,有蠟樣光澤。

42.根及根莖類莧科中藥:

(1)牛膝呈細長圓柱形,灰黃色,斷面平坦,中心維管束木部較大,黃白色小點斷續(xù)排列成2~4輪同心環(huán)。

(2)川牛膝呈圓柱形,斷面多數(shù)淺黃色小點(維管束)排列成數(shù)輪同心環(huán)。

43.根及根莖類商陸科中藥:

商陸具有“羅盤紋”(木部隆起,形成多個凸起的同心性環(huán)紋),久嚼麻舌。

44.根及根莖類十字花科中藥:

板藍根呈圓柱形,稍扭曲。表面淡灰黃色或淡棕黃色,根頭略膨大,可見暗綠色或暗棕色輪狀排列的葉柄殘基和密集的疣狀突起。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金井玉欄)。氣微,味微甜后苦澀。

45.根及根莖類爵床科中藥:

南板藍根:節(jié)膨大,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皮部藍灰色,木部灰藍色至淡黃褐色,中央有髓。

46.根及根莖類毛茛科中藥:

(1)川烏為不規(guī)則圓錐形,中間多向一側膨大,味辛辣而麻舌。

(2)草烏為不規(guī)則長圓錐形,略彎曲,形如烏鴉頭,有“釘角”(不定根殘基),味辛辣,麻舌。

(3)附子分為①鹽附子:灰黑色,有鹽霜,味咸而麻,刺舌;②黑順片:斷面角質(zhì)樣,油潤有光澤,半透明;③白附片: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

(4)白芍呈圓柱形,斷面平坦,類白色射線放射狀,呈“菊花心”,味酸。

(5)赤芍為圓柱形,棕褐色,斷面粉白色或粉紅色,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

(6)黃連有味連、雅連、云連。味連多分枝,常彎曲,集聚成簇,形如雞爪,味極苦;雅連多為單枝,

(7)過橋較長(節(jié)間表面平滑如莖桿,習稱“過橋”),味極苦;云連多為單枝,彎曲呈鉤,形如蝎尾,味極苦。

(8)威靈仙根莖下著生多數(shù)細根,根表面黑褐色。

(9)升麻藥材上面有數(shù)個圓形空洞的莖基痕,洞內(nèi)壁顯網(wǎng)狀溝紋,斷面有裂隙,纖維性。

47.根及根莖類防己科中藥:

(1)防己藥材在彎曲處有深陷橫溝而成結節(jié)狀的瘤塊樣(形如“豬大腸”),斷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較稀疏的放射狀紋理(“車輪紋”)。

(2)北豆根呈細長圓柱形,彎曲,有分枝。斷面不整齊,纖維細,木部淡黃色,呈放射狀排列,中心有髓。氣微,味苦。

48.根及根莖類豆科中藥:

(1)苦參外皮薄,常破裂反卷或脫落。味極苦。

(2)山豆根根莖呈不規(guī)則的結節(jié)狀,其下著生根數(shù)條。有豆腥氣,味極苦。

(3)葛根呈長方形厚片或小方塊。外皮淡棕色至棕色,有縱皺紋,粗糙。切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的紋理不明顯。質(zhì)韌,纖維性強。

(4)甘草藥材呈圓柱形,外皮紅棕色;斷面黃白色,略顯纖維性,有“菊花心”;味甜而特殊。

(5)黃芪外皮黃棕色;斷面纖維性強,顯“菊花心”;老根中心呈枯朽狀或空洞,嚼之有豆腥味。

49.根及根莖類遠志科中藥:

遠志呈圓柱形,外表皮灰黃色至灰棕色,有較密并深陷的橫皺紋,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皮部易與木部剝離,嚼之有刺喉感。

50.根及根莖類薔薇科中藥:

地榆斷面平坦,粉紅或淡黃色,木部有放射狀紋理,皮部可見綿狀纖維。

51.根及根莖類五加科中藥:

(1)人參藥材含有根莖(蘆頭);不定根(艼);稀疏凹窩狀莖痕(蘆碗);須根上的細小疣狀突起(珍珠點);皮部有黃棕色的點狀樹脂道。

(2)三七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體重,質(zhì)堅實(銅皮鐵骨獅子頭);味苦回甜。主根習稱“三七”,支根習稱“筋條”,根莖習稱“剪口”,須根習稱“絨根”。

52.根及根莖類紫草科中藥:

紫草藥材為不規(guī)則圓柱形,多扭曲,表面紫紅色或紫褐色,皮部疏松,呈條形片狀,常10余層重疊,質(zhì)松軟,易折斷。

53.根及根莖類傘形科中藥:

(1)白芷藥材為長圓錐形,有“疙瘩丁”(皮孔樣橫向突起),斷面灰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huán)棕色,近方形;氣芳香,味辛。

(2)當歸藥材有根頭(歸頭),主根(歸身),支根(歸尾)。質(zhì)柔韌,皮部厚,散有棕色點狀分泌腔,形成層環(huán)黃棕色,有濃郁香氣。

(3)羌活呈圓柱狀,略彎曲,棕褐色至黑褐色,體輕,質(zhì)脆。蠶羌:形似蠶;竹節(jié)羌:節(jié)間長形如竹節(jié);條羌:有較密集環(huán)紋;大頭羌:根莖粗大。

(4)川芎藥材為不規(guī)則結節(jié)狀團塊;斷面可見波形紋;飲片習稱“蝴蝶片”。氣濃香。

(5)防風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huán)紋,習稱“蚯蚓頭”;斷面有“菊花心”。

(6)柴胡外表皮黑褐色或淺棕色。斷面呈片狀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南柴胡具有敗油氣。

(7)藁本斷面黃白色或黃色,纖維狀,氣濃香,味辛。北沙參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淺黃色,木部黃色。

54.根及根莖類薯蕷科中藥:

山藥斷面白色,粉性;味淡,微酸,嚼之發(fā)黏。

55.根及根莖類唇形科中藥:

(1)丹參為棕紅色或暗棕紅色,具縱皺紋,斷面有黃白色放射狀紋理。

(2)黃芩為棕黃色,老根中心成枯朽狀或中空。

56.根及根莖類鳶尾科中藥:

射干呈不規(guī)則的結節(jié)狀,黃褐色、斷面黃色,顆粒性。

57.根及根莖類玄參科中藥:

(1)玄參呈類圓柱形,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細,有的微彎曲。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斷面黑色,氣特異,似焦糖。

(2)地黃藥材為不規(guī)則團塊,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黏性,味甜。

(3)胡黃連呈類圓柱形,略彎曲。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較密的環(huán)狀節(jié)。切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木部有4~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huán)。氣微,味極苦。

58.根及根莖類龍膽科中藥:

(1)龍膽根莖呈不規(guī)則塊狀,根圓柱形,略扭曲,木部黃白色,易與皮部分離,味甚苦。

(2)秦艽為黃棕色,有縱向或扭曲縱皺紋,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

59.根及根莖類桔??浦兴帲?/strong>

(1)桔梗表面淡黃色至黃色,質(zhì)脆,斷面可見“菊花心”。

(2)黨參根頭部有多數(shù)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獅子盤頭),支根斷落處常有黑褐色膠狀物。有特殊香氣,味微甜。

(3)南沙參體輕,質(zhì)松泡,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多裂隙。

60.根及根莖類蘿藦科中藥:

(1)徐長卿呈不規(guī)則柱狀,有盤節(jié)。斷面中空;根莖節(jié)處周圍著生多數(shù)根。表面淡黃白色至淡棕黃色或棕色,具微細的縱皺紋,并有纖細的須根。氣香(含丹皮酚)。味微辛涼。

(2)白前根莖呈細長圓柱形,質(zhì)脆,斷面中空,習稱“鵝管白前”。節(jié)處簇生纖細彎曲的根。

(3)白薇根莖粗短,有結節(jié),多彎曲。上面有圓形的莖痕,下面及兩側簇生多數(shù)細長的根。表面棕黃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

61.根及根莖類菊科中藥:

(1)木香藥材呈圓柱形,表面灰褐色,斷面形成層環(huán)棕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褐色點狀油室。

(2)川木香呈圓柱形,有縱槽;根頭偶有黑色發(fā)黏的膠狀物,習稱“油頭”,硬脆,較輕,易折斷,氣微香,味苦,嚼之粘牙。

(3)白術藥材為不規(guī)則的肥厚團塊,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切面有棕黃色的點狀油室散在,嚼之略帶黏性。

(4)蒼術斷面黃白色,散有多數(shù)棕紅色油室,習稱“朱砂點”,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細針狀結晶,習稱“起霜”。

(5)紫菀編成辮狀曬干,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有縱皺紋。

62.根及根莖類茜草科中藥:

(1)巴戟天藥材為扁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暗灰色,皮部橫向斷離露出木部,形似連珠。

(2)茜草表面紅棕色或暗棕色,具細縱皺紋和少數(shù)細根痕;皮部脫落處呈黃紅色。皮部狹,紫紅色,木部寬廣,淺黃紅色,導管孔多數(shù)。氣微,味微苦,久嚼刺舌。

63.根及根莖類天南星科中藥:

(1)天南星呈類球形,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有麻點狀的根痕,粉性,味辛辣。

(2)半夏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有麻點狀的根痕,底端光滑、鈍圓,粉性,味辛辣。

(3)石菖蒲葉痕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

64.根及根莖類蘭科中藥:

(1)天麻藥材為橢圓形或長條形。有縱皺紋及由點狀突起(潛伏芽)排列而成的橫環(huán)紋多輪,頂端有紅棕色至深棕色鸚嘴狀的芽苞或殘留莖基,另一端有圓臍形疤痕;斷面較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角質(zhì)樣。

(2)白及藥材為不規(guī)則扁球形,多有2~3個爪狀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以莖痕為中心有數(shù)圈同心環(huán)節(jié)和棕色點狀須根痕。

65.根及根莖類百部科中藥:

百部呈紡錘形,表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有不規(guī)則深縱溝,間或有橫皺紋。

66.根及根莖類百合科中藥:

(1)川貝母分為松貝、青貝和爐貝。松貝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懷中抱月);青貝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觀音合掌);爐貝有的具棕色斑點(虎皮斑),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端開裂而略尖(馬牙嘴)。

(2)浙貝母分為大貝和珠貝。大貝單瓣、新月形;珠貝類球形。

(3)天冬呈長紡錘形。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半透明,有黏性,斷面角質(zhì)樣,中柱黃白色。氣微,味甜、微苦。

(4)麥冬為紡錘形,兩端略尖;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細小。

(5)知母呈長條狀,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習稱“金包頭”。嚼之帶黏性。

(6)黃精呈肥厚肉質(zhì)的結節(jié)塊狀,結節(jié)上側莖痕呈圓盤狀,嚼之有黏性。

(7)玉竹呈長圓柱形。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半透明,具縱皺紋和微隆起的環(huán)節(jié),有白色圓點狀的須根痕和圓盤狀莖痕。質(zhì)硬而脆或稍軟,易折斷,斷面角質(zhì)樣或顯顆粒性。嚼之發(fā)黏。

(8)重樓呈結節(jié)狀扁圓柱形,略彎曲。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

(9)土茯苓略呈圓柱形,表面黃棕色,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及多數(shù)小亮點;以水濕潤后有黏滑感。氣微,味微甘、澀。

67.根及根莖類川續(xù)斷科中藥:

續(xù)斷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呈扭曲狀,具有細縱紋。切面皮部墨綠色或棕褐色,木部灰黃色或黃褐色,可見放射狀排列的導管束紋,形成層部位多有深色環(huán)。

68.根及根莖類葫蘆科中藥:

天花粉斷面白色或淡黃色,富粉性,有黃色的木質(zhì)部小孔。

69.根及根莖類黑三棱科中藥:

三棱呈圓錐形。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刀削痕,嚼之微有麻辣感。

70.根及根莖類澤瀉科中藥:

澤瀉呈類圓形,黃白色,粉性,具有細密的小孔。

71.根及根莖類莎草科中藥:

香附多呈紡錘形,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縱皺紋,并有6~10個略隆起的環(huán)節(jié)。

72.根及根莖類姜科中藥:

(1)莪術呈卵圓形,藥材一端鈍圓,一端略尖,表面有環(huán)節(jié),斷面呈藍褐色;飲片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散在“筋脈”點。

(2)姜黃斷面棕黃色至金黃色,角質(zhì)樣,有蠟樣光澤,氣香特異,味苦、辛。

(3)郁金斷面灰棕色,角質(zhì)樣,內(nèi)皮層環(huán)明顯,氣微香,味微苦。

73.常用莖木類中藥鑒別:

(1)川木通節(jié)處多膨大,有葉痕及側枝痕。殘存皮部易撕裂,斷面木部有黃白色放射狀紋理及裂隙,其間布滿導管孔,髓部較小。

(2)木通皮部棕色,木部黃白色,射線呈放射狀排列,髓小或有時中空。

(3)大血藤皮部紅棕色,有數(shù)處向內(nèi)嵌入木質(zhì)部,呈放射狀排列。

(4)通草呈銀白色光澤,髓部中空,體輕,質(zhì)松軟,有彈性。

(5)槲寄生含2~5個叉狀分支,髓部常偏向一邊,嚼之有黏性。

(6)鉤藤對生兩個向下彎曲的鉤,呈紫紅色,光滑無毛。

(7)雞血藤韌皮部有紅褐色或黑棕色樹脂狀分泌物,與木部相間排列呈偏心性半圓形的環(huán),髓常偏向一側。

(8)蘇木表面紅黃色或黃棕色,有的可見暗棕色、質(zhì)松、帶亮星的髓部。

(9)降香表面紫紅色或紅褐色,有致密的紋理,質(zhì)硬,有油性。

(10)沉香呈不規(guī)則塊狀、片狀或盔帽狀,黑褐色樹脂與黃白色木部相間的斑紋。

74.常用皮類中藥鑒別:

(1)桑白皮易縱向撕裂,撕裂時有白色粉塵飛揚。

(2)牡丹皮橫長皮孔樣突起,栓皮脫落處粉紅色,內(nèi)表面常見發(fā)亮結晶,斷面平坦、粉紅色,氣芳香。

(3)杜仲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彈性的橡膠絲相連。

(4)厚樸呈雙卷筒狀,內(nèi)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較平滑,具細密縱紋,劃之顯油痕;氣香,味辛辣,微苦。

(5)肉桂呈卷筒狀,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內(nèi)表面紅棕色,劃之顯油痕,兩層中間有1條黃棕色的線紋,氣香濃烈,味甜、辣。

(6)黃柏為板片狀,斷面纖維性,呈裂片狀分層,味極苦。

(7)白鮮皮呈卷筒狀。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黃色,內(nèi)表面類白色,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有羊膻氣。

(8)秦皮呈卷筒狀或槽狀。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間呈斑狀,并有灰白色圓點狀皮孔及細斜皺紋。內(nèi)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質(zhì)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黃白色。氣微,味苦。

(9)香加皮栓皮松軟常呈鱗片狀,易剝落,有特異香氣。

(10)地骨皮易成鱗片狀剝落,外層黃棕色,內(nèi)層灰白色。

(11)苦楝皮:外表面有交織縱皺紋,內(nèi)表面類白色。斷面纖維性,呈層片狀,易剝離。氣微,味苦。

(12)厚樸石細胞類方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分枝狀壁厚,有的可見層紋。油細胞橢圓形或類圓形,含黃棕色油狀物。纖維甚多,壁甚厚,有的呈波浪形或一邊呈鋸齒狀,木化,孔溝不明顯。

(13)肉桂纖維大多單個散在,長梭形,壁厚,木化,紋孔不明顯。石細胞類圓形或類方形,壁厚,有的一面菲薄。油細胞類圓形或長圓形。

75.常用葉類中藥鑒別:

(1)側柏葉多分枝,小枝扁平,葉細小鱗片狀,交互對生,貼伏于枝上。

(2)淫羊藿為絲條狀,頂生小葉基部心形,兩側小葉較小,偏心形,外側較大,呈耳狀,邊緣具黃色刺毛狀細鋸齒。

(3)枇杷葉上表面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絨毛,主脈突出。革質(zhì)而脆。

(4)番瀉葉分為狹葉番瀉和尖葉番瀉。狹葉番瀉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葉基稍不對稱;無毛或近無毛;葉脈稍隆起;革質(zhì)。尖葉番瀉兩面均有細短絨毛。

(5)艾葉葉片呈羽狀深裂;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zhì)柔軟。

(6)艾葉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T形毛,頂端細胞長而彎曲,兩臂不等長,柄2~4個細胞;另一種為單列性非腺毛,3~5個細胞,頂端細胞特長而扭曲,常斷落。腺毛表面觀鞋底形,由4、6細胞相對疊合而成,無柄。

76.常用花類中藥鑒別:

(1)辛夷形似毛筆頭;梗上有類白色的點狀皮孔;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綠色、有光澤的長茸毛。

(2)丁香呈研棒狀,花冠圓球形;上部有4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富有油性;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3)洋金花皺縮成條狀;花萼呈筒狀,灰黃色;花冠喇叭狀,淡黃色。

(4)金銀花呈棒狀,上粗下細,略彎曲;表面黃白色或綠白色;密被短柔毛。

(5)款冬花呈長圓棒狀;常單生或2~3個基部連生(戲稱“火炬花、連二朵、連三朵”);外表面多被紫紅色魚鱗狀的苞片,內(nèi)表面密被白色絮狀茸毛。

(6)紅花為不帶子房的管狀花;表面黃色或紅色;花冠筒細長,先端5裂。

(7)西紅花呈線型,三分枝;暗紅色;取本品浸水,可見橙黃色直線下降,水被染成黃色。

(8)丁香花粉粒眾多,極面觀三角形,赤道表面觀雙凸鏡形,具3副合溝。纖維梭形,頂端鈍圓,壁較厚。草酸鈣簇晶眾多,存在于較小的薄壁細胞中,常數(shù)個排列成行。油室多破碎,含油狀物。

(9)洋金花花粉粒類球形或長圓形,表面有條紋狀雕紋?;ㄝ?、花冠裂片邊緣、花絲基部均具非腺毛。花萼、花冠薄壁細胞中有草酸鈣砂晶、方晶及簇晶。

77.常用果實及種子類中藥鑒別:

(1)五味子呈不規(guī)則的球形;紫紅色;有的表面出現(xiàn)“白霜”;果肉柔軟,種子1~2粒,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脆,味酸。

(2)木瓜呈長圓形,多縱剖成兩半;外表面紫紅色,有不規(guī)則的深皺紋;中心部分棕黃色,凹陷;味酸。

(3)山楂呈圓形片;外皮紅色,具皺紋,有灰白小斑點;中部橫切片具5粒淺黃色果核;味酸。

(4)烏梅呈類球形或扁球形。表面烏黑色或棕黑色。氣微,味極酸。

(5)苦杏仁呈扁心形,左右不對稱;表面黃棕色,具多數(shù)深棕色的脈紋;尖端一側有短線形種臍;味苦;與水共研,會發(fā)生苯甲醛樣的香氣。

(6)金櫻子為花托發(fā)育而成的假果,呈倒卵形;表面紅黃色,有突起的棕色小點。

(7)酸棗仁紫紅色;平滑有光澤;表面中央有1條隆起的線紋,另一面微隆起,邊緣略薄。一端凹陷,可見線形種臍,另一端有細小突起的合點。

(8)沙苑子呈圓腎形;光滑;邊緣一側凹入處具圓形種臍;有豆腥味。

(9)決明子呈菱狀方形或短圓柱形,兩端平行傾斜;背腹面各有一條凸起的棱線;綠棕色。

(10)補骨脂呈腎形,黑色,具細微網(wǎng)狀皺紋。

(11)巴豆呈卵圓形;一般具三棱;表面粗糙,有縱線6條;破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

(12)枳殼呈半球形;外果皮有顆粒狀突起,突起的頂端有凹點狀油室。

(13)吳茱萸表面暗黃綠色;球形或五角狀扁球形;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

(14)梔子紅黃色;具6條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紋。

(15)蛇床子為雙懸果,呈橢圓形。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分果的背面有薄而突起的縱棱5條,接合面平坦,有2條棕色略突起的縱棱線。氣香,味辛涼,有麻舌感。

(16)小茴香為雙懸果,圓柱形;黃綠色;背面有縱棱5條,橫切面略呈五邊形。

(17)連翹呈長卵形;表面有不規(guī)則縱皺紋和多數(shù)突起的小斑點;兩面各有1條明顯的縱溝;青翹多不開裂,老翹自頂端開裂或裂成兩瓣。

(18)馬錢子呈紐扣狀圓板形,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密被灰棕或灰綠色絹狀茸毛,自中間向四周呈輻射狀排列,有絲樣光澤;味極苦。

(19)菟絲子呈類球形;表面灰棕色;質(zhì)堅實,不易以指甲壓碎;水煮會產(chǎn)生黃白色卷旋狀的胚,形如吐絲。

(20)瓜蔞呈橙紅色;內(nèi)表面黃白色,有紅黃色絲絡;果瓤橙黃色,黏稠,與多數(shù)種子黏結成團;具焦糖氣。

(21)豆蔻呈類球形;黃白色;有3條較深的縱向槽紋;氣芳香,味辛涼似樟腦。

(22)肉豆蔻呈卵圓形或橢圓形,表面有時外被由粉(石灰粉末),斷面有大理石花紋,氣香濃烈,味辛。

(23)草豆蔻呈類球形的種子團,中間有黃白色的隔膜,種子團3瓣,種子沿種脊縱剖兩瓣,縱斷面觀呈斜心形。

(24)砂仁有不明顯的三棱;表面密生刺狀突起;種子集結成團,具三鈍棱;氣芳香而濃烈,味辛涼、微苦。

(25)薏苡仁呈乳白色;腹面有一條較寬而深的縱溝;質(zhì)堅實,斷面白色,粉性。

(26)檳榔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

(27)五味子種皮表皮石細胞淡黃棕色,表面觀類多角形壁較厚,孔溝細密,胞腔含暗棕色物。種皮內(nèi)層石細胞呈多角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壁稍厚,紋孔較大。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連珠狀增厚,表面有角質(zhì)線紋,表皮中散有油細胞。

(28)檳榔內(nèi)胚乳細胞碎片無色,壁較厚,有較多大的類圓形紋孔。種皮石細胞紡錘形、長條形或多角形,壁不甚厚,有的內(nèi)含紅棕色物。外胚乳細胞類長方形,內(nèi)含紅棕色或深棕色物。

78.常用全草類中藥鑒別:

(1)麻黃細長圓柱形,表面黃綠色,有細縱脊線,膜質(zhì)鱗葉,髓部紅棕色。

(2)魚腥草為不規(guī)則的段。莖呈扁圓柱形,表面淡紅棕色至黃棕色,有縱棱。葉片多破碎,黃棕色至暗棕色。穗狀花序黃棕色。搓碎具魚腥氣,味澀。

(3)金錢草葉對生,葉片展平后呈寬卵形或心形;蒴果球形;莖扭曲,棕色或暗棕紅色。水試:用水浸后,對光透視可見黑色或褐色條紋。

(4)肉蓯蓉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zhì)鱗葉;斷面棕褐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huán)紋。

(5)鎖陽表面具明顯縱溝及不規(guī)則凹陷,有的殘存三角形的黑棕色鱗片。斷面有黃色三角狀維管束。

(6)廣藿香莖略呈方柱形,切面有白色髓;葉兩面均被灰白色絨毛,邊緣具大小不規(guī)則的鈍齒;氣香特異。

(7)荊芥莖方柱形,呈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斷面類白色;葉片3~5羽狀分裂;穗狀輪傘花序。

(8)薄荷莖呈方柱形,紫色;葉片揉搓后有特殊清涼的香氣,味辛涼。

(9)穿心蓮莖方柱形,具類白色髓;節(jié)稍膨大;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灰綠色,兩面光滑;味極苦。

(10)青蒿葉互生,三回羽狀深裂,暗綠色;斷面中部有髓;氣香特異。

(11)茵陳表面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

(12)淡竹葉葉脈平行,具橫行小脈,形成長方形的網(wǎng)格狀。

(13)白花蛇舌草扭纏成團狀,須根纖細。莖細而卷曲,具縱棱?;▎紊?qū)ι谌~腋,多具梗,蒴果扁球形,頂端具4枚宿存的萼齒。

(14)穿心蓮上下表皮均有增大的晶細胞,內(nèi)含大型螺狀鐘乳體,較大端有臍樣點痕,層紋波狀。下表皮氣孔直軸式,副衛(wèi)細胞大小懸殊,少數(shù)為不定式。另有腺鱗和非腺毛。

(15)麻黃氣孔特異,內(nèi)陷,保衛(wèi)細胞側面觀呈啞鈴狀。纖維多而壁厚,附有小晶體(砂晶和方晶)。角質(zhì)層極厚,呈脊狀突起。

79.常用藻、菌、地衣類中藥鑒別:

(1)冬蟲夏草蟲體似蠶,有20~30條環(huán)紋,足8對,中部4對較明顯;子座細長,上部稍膨大。

(2)靈芝皮殼堅硬;黃褐色或紅褐色,有光澤;具環(huán)狀棱紋和輻射狀皺紋。

(3)茯苓為白色,粉性;體重,質(zhì)堅實;味淡。

(4)雷丸為類球形或不規(guī)則團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略隆起的不規(guī)則網(wǎng)狀細紋。常有黃白色大理石樣紋理,嚼之有顆粒感,微帶黏性,久嚼無渣。

80.常用樹脂類中藥的性狀鑒別:

(1)乳香呈長卵形滴乳狀;黃白色,半透明,碎面有玻璃樣或蠟樣光澤;具特異香氣;燃燒時顯油性,冒黑煙,有香氣;加水研磨成白色或黃白色乳狀液。

(2)沒藥呈不規(guī)則顆粒性團塊;黃棕色或紅棕色,近半透明,部分呈棕黑色,被有黃色粉塵;無光澤;有特異香氣。

(3)血竭呈類圓四方形或方磚形;暗紅色;有光澤;用火點燃,冒煙嗆鼻,有苯甲酸樣香氣。

(4)阿魏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和脂膏狀,表面蠟黃色至棕黃色,質(zhì)地似蠟,斷面稍有孔隙,具強烈而持久的蒜樣特異臭氣,味辛辣,嚼之有灼燒感。

(5)豬苓菌絲黏結成團(菌絲團),大多無色。散在的菌絲細長、彎曲有的可見橫隔,有分枝或呈結節(jié)狀膨大。草酸鈣結晶呈正八面體、規(guī)則的雙錐八面體或不規(guī)則多面體。

81.常用動物類中藥的鑒別:

(1)水蛭為扁平紡錘形;有多數(shù)環(huán)節(jié);兩端各具1吸盤。

(2)全蝎后腹部呈尾狀;末節(jié)有銳鉤狀毒刺。

(3)蜈蚣全體共22個環(huán)節(jié)。自第二節(jié)起,每體節(jié)兩側有步足一對。

(4)土鱉蟲為扁平卵形;背部紫褐色,有光澤,無翅;腹背板9節(jié),呈覆瓦狀排列。

(5)斑蝥背部具革質(zhì)鞘翅1對,黑色;有3條黃色或棕黃色的橫紋。

(6)海馬習稱“馬頭、蛇尾、瓦楞身”。

(7)地龍藥材為長條狀薄片;第14~16環(huán)節(jié)為生殖帶,習稱“白頸”。

(8)蛤蚧藥材為扁片狀;頭略呈扁三角形;吻鱗不切鼻孔;足趾底面具吸盤。

(9)金錢白花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環(huán)紋45~58個;脊鱗擴大呈六角形。

(10)蘄蛇習稱“翹鼻頭”,“方勝紋”,“連珠斑”;尾部角質(zhì)鱗片習稱“佛指甲”。

(11)烏梢蛇脊部高聳成屋脊狀,俗稱“劍脊”。

(12)海螵蛸為扁長橢圓形;邊緣薄,中間厚;背面有瓷白色脊狀隆起。

(13)桑螵蛸體輕,質(zhì)松而韌,橫斷面可見外層為海綿狀物。

(14)龜甲腹甲呈板片狀,有的略帶血跡或殘肉,稱“血板”,不脫皮;“燙板”色稍深。

(15)鹿茸分為花鹿茸和馬鹿茸?;谷字芯咭粋€分枝者習稱“二杠”,主枝習稱“大挺”,側枝習稱“門莊”;具二個分枝者習稱“三岔”。馬鹿茸中側枝一個者習稱“單門”,二個者習稱“蓮花”,三個者習稱“三岔”,四個者習稱“四岔”。

(16)羚羊角有10~16個隆起的環(huán)脊,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處,習稱“合把”。

(17)麝香的麝香仁野生品中呈不規(guī)則圓球形或顆粒狀者習稱“當門子”。

(18)蟾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斷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19)僵蠶外層白色,中間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絲腺環(huán)4個。

(20)牛黃藥材有的表面掛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習稱“烏金衣”。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調(diào)和,涂于指甲上,能將指甲染成黃色,習稱“掛甲”。

(21)全蝎體壁碎片淡黃色至黃色,剛毛具縱直紋理,髓腔細窄。橫紋肌纖維多碎斷,明帶較暗帶寬,

(22)明帶中有一暗線,暗帶有致密的短縱紋理。

(23)僵蠶表皮組織表面具網(wǎng)格樣皺縮紋理及圓形毛窩。剛毛黃色或黃棕色,表面光滑,壁稍厚。

82.常用礦物類中藥的鑒別:

(1)朱砂主要含有硫化汞(HgS)。條痕紅色至褐紅色,呈顆粒狀或塊片狀,鮮紅色或暗紅色,具光澤,粉末狀有閃爍光澤,氣微,味淡。

(2)雄黃主要含有二硫化二砷(As2S2)。條痕淡橘紅色,晶面有金剛石樣光澤,斷面具樹脂樣光澤,微有特異臭氣,精礦粉橙黃色,無光澤。

(3)自然銅主要含有二硫化鐵(FeS2)。條痕綠黑色或棕紅色,晶形為立方體,表面亮淡黃色,斷面黃白色,均有金屬光澤,具條紋。

(4)赭石主要含有三氧化二鐵(Fe2O3)。條痕櫻紅色或紅棕色,多呈不規(guī)則的扁平塊狀,暗棕紅色或灰黑色,一面多有圓形的突起,習稱“釘頭”;另一面與突起相對應處有同樣大小的凹窩。

(5)爐甘石主要含有碳酸鋅(ZnCO3)。條痕白色,塊狀集合體,表面灰白色,凹凸不平,多孔,似蜂窩狀,斷面灰白色,有吸濕性;煅爐甘石呈白色、淡黃色或粉紅色的粉末,體輕,質(zhì)松軟而細膩光滑。

(6)滑石主要含有含水硅酸鎂[Mg3(Si4O10)(OH)2]。條痕色白色,多為塊狀集合體,白色,有蠟樣光澤,質(zhì)軟,細膩,手摸有滑潤感,無吸濕性。

(7)石膏主要含有含水硫酸鈣(CaSO4·2H2O)。條痕白色,為纖維狀的集合體,呈長塊狀,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縱斷面具絹絲樣光澤。

(8)芒硝主要含有含水硫酸鈉(Na2SO4·10H2O)。條痕白色,為棱柱狀、長方形,無色透明或類白色半透明,暴露空氣中表面逐漸風化而覆蓋一層白色粉末(無水硫酸鈉),斷面呈玻璃樣光澤,味咸。

(9)硫黃主要含有硫(S)。條痕淡黃色。

83.散劑質(zhì)量要求:

(1)散劑的粒度要求為:①內(nèi)服散劑應為細粉;②兒科、局部用散劑應為最細粉;③眼用散劑應為極細粉。

(2)含易吸潮或揮發(fā)性藥物的散劑應密封貯存。

(3)兒科及外用散劑的粒度大小,按規(guī)定,通過七號篩(中藥通過六號篩)的粉末總量不得少于95%。

(4)散劑的水分含量不得過9.0%。

84.顆粒劑質(zhì)量要求:

(1)中藥顆粒劑含水分不得過8.0%。

(2)顆粒劑不能通過一號篩與能通過五號篩的總和不得過15%。

(3)混懸顆粒應檢查溶出度;緩釋顆粒、控釋顆粒應檢查釋放度;可溶性顆粒、泡騰顆粒應檢查溶化性。

(4)可溶性顆粒的溶化性時限要求為5min內(nèi)。

85.明膠空心膠囊囊材的組成:

(1)增稠劑,例如瓊脂;

(2)增塑劑,例如甘油、山梨醇、羧甲基纖維素鈉等;

(3)著色劑,例如檸檬黃、胭脂紅等;

(4)遮光劑,例如二氧化鈦;

(5)增光劑,例如十二烷基磺酸鈉;

(6)防腐劑,例如對羥基苯甲酸酯類;

(7)芳香矯味劑,例如乙基香草醛。

86.膠囊劑的質(zhì)量要求:

(1)一般中藥膠囊劑應檢查崩解時限。

(2)緩釋膠囊、控釋膠囊、腸溶膠囊應檢查釋放度。

(3)中藥硬膠囊內(nèi)容物的含水量不得過9.0%。

(4)硬膠囊的崩解時限為30min;軟膠囊的崩解時限為60min。

87.丸劑的水分要求及溶散時限規(guī)定:

(1)丸劑的水分要求:

①蜜丸和濃縮蜜丸所含水分不得過15.0%;

②水蜜丸和濃縮水蜜丸所含水分不得過12.0%;

③水丸、糊丸、濃縮水丸所含水分不得過9.0%;

④蠟丸、滴丸水分要求不檢查。

(2)丸劑的溶散時限規(guī)定有:

①小蜜丸、水蜜丸、水丸和包衣滴丸的溶散時限為1h;

②濃縮丸和糊丸的溶散時限為2h;

③滴丸的溶散時限為30min;

④大蜜丸不檢查溶散時限。

88.片劑的質(zhì)量要求:

(1)舌下片、泡騰片的崩解時限為5min;

(2)含片的崩解時限為10min;

(3)咀嚼片、以冷凍干燥法制備的口崩片不檢查崩解時限;

(4)普通片劑的崩解時限為15min;

(5)浸膏(半浸膏)片、糖衣片、中藥片的崩解時限為1h;

(6)口崩片的崩解時限為60s;

(7)可溶片的崩解時限為3min;

(8)藥材原粉片的崩解時限為30min;

(9)腸溶片的崩解時限為鹽酸2h→完整后→磷酸鹽緩沖液1h,全部崩解;

(10)結腸定位腸溶片的崩解時限為鹽酸、磷酸鹽緩沖液→完整→弱堿性磷酸鹽緩沖液1h,全部崩解。

(11)陰道片的融變時限為30min。

(12)陰道泡騰片應檢查發(fā)泡量。

89.合劑的質(zhì)量要求:

(1)合劑中加入的蔗糖含量,一般≤20%;

(2)抑菌效力:苯甲酸及山梨酸≤0.3%,羥苯酯類≤0.05%,必要時可加入乙醇防腐;

(3)合劑應澄清,不得有變質(zhì)現(xiàn)象,允許有少量有搖之易散的沉淀;

(4)理化檢查項目如相對密度、裝量、pH、微生物限度均應符合《中國藥典》的相關規(guī)定;

(5)置于陰涼處密封貯存。

90.糖漿劑的質(zhì)量要求:

(1)含糖量:蔗糖≥45%(g/ml);

(2)抑菌效力:苯甲酸及山梨酸≤0.3%,羥苯酯類≤0.05%。防腐效果與糖漿劑的pH相關。例如,在含糖40%~80%(g/ml)的糖漿劑中用枸櫞酸調(diào)節(jié)pH為3.0~3.5時,苯甲酸對霉菌和酵母菌的抑制作用較強,而山梨酸的最適pH為4.4~4.8;

(3)其他附加劑:加入的附加劑要符合國家的規(guī)定,必要時可加入適量的乙醇、甘油、其他多元醇;

(4)糖漿劑應澄清,不得有發(fā)霉、酸敗、產(chǎn)生氣體或其他變質(zhì)現(xiàn)象,可有搖之易散的沉淀;

(5)理化檢查項目如相對密度、裝量、pH、微生物限度均符合相關規(guī)定;

(6)置于避光干燥處密封貯存。

91.煎膏劑(膏滋)的質(zhì)量要求:

(1)加入煉蜜或糖(或轉(zhuǎn)化糖)的量,不超過清膏量的3倍;

(2)煎膏劑質(zhì)地細膩、稠度適宜、無焦臭、異味,質(zhì)地細膩并且無葡萄糖結晶析出;

(3)不能有焦屑等不溶性異物。若需加飲片細粉,待冷卻后加入,攪拌均勻;

(4)理化檢查項目如相對密度、裝量、pH、微生物限度均應符合《中國藥典》相關規(guī)定;

(5)煎膏劑應密封,置陰涼處貯存。

92.酒劑的質(zhì)量要求:

(1)制備方法:滲漉法、浸漬法等不加熱的方法制備;

(2)輔料的糖和蜂蜜進行藥味調(diào)和;

(3)酒劑應澄清,允許有少量搖之易散的沉淀;

(4)貯存:陰涼處密封;

(5)理化檢查項目:裝量、微生物限度、乙醇量、甲醇量、總固體含量均應符合《中國藥典》有關規(guī)定。

93.酊劑的質(zhì)量要求:

(1)一般藥酊劑,每100ml相當于原藥材飲片20g;

(2)含有毒性藥的酊劑,每100ml相當于原藥材飲片10g;

(3)制備方法:浸漬法、滲漉法、溶解法及稀釋法等;

(4)酊劑應澄清、允許有少量搖之易散的沉淀;

(5)質(zhì)量檢查項目:醇含量(甲醇量、乙醇量)、微生物限度及裝量均應符合《中國藥典》有關規(guī)定;

(6)貯藏條件:酊劑應遮光,密封,置陰涼處貯存。

94.液體制劑的質(zhì)量要求:

(1)口服混懸劑的標簽上應注明“用前搖勻”。

(2)口服乳劑為兩種不相溶的液體制成的供口服的穩(wěn)定的水包油型液體制劑。

(3)口服乳劑離心15min,不應有分層現(xiàn)象。

(4)凡規(guī)定檢查含量均勻度者,一般不再進行裝量差異和裝量檢查。

(5)干混懸劑的干燥失重應該按照《中國藥典》規(guī)定的干燥失重測定法測定,其減失重量不得超過2.0%。

(6)口服混懸劑照《中國藥典》規(guī)定的方法檢查,沉降體積比應不低于0.90。

(7)干混懸劑按各品種項下規(guī)定的比例加水振搖,應分散均勻,并檢查沉降體積比,應符合規(guī)定。

95.注射劑的質(zhì)量要求:

(1)不得添加抑菌劑的注射液有靜脈給藥與腦池內(nèi)、硬膜外、椎管內(nèi)用的注射液。

(2)不得添加增溶劑的注射液有椎管內(nèi)注射用的注射液。

(3)慎用增溶劑的注射液有供靜脈用的注射液。

(4)混懸型注射液不得用于靜脈注射或椎管內(nèi)注射。

(5)乳狀液型注射液可用于靜脈注射,不得用于椎管內(nèi)注射,不得有相分離現(xiàn)象。

96.眼用制劑的質(zhì)量要求:

(1)眼用制劑在啟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2)眼用半固體制劑須檢查金屬性異物。

(3)滴眼劑、眼內(nèi)注射溶液檢查可見異物。

(4)含飲片原粉的眼用制劑和混懸型眼用制劑檢查粒度。

(5)混懸型滴眼劑檢查沉降體積比。

(6)眼用半固體制劑每個容器的裝量應不超過5g。

(7)滴眼劑每個容器的裝量應不超過10ml。

(8)洗眼劑每個容器的裝量應不超過200ml。

97.軟膏劑、乳膏劑的的質(zhì)量要求:

(1)外觀性質(zhì):應均勻、細膩,易涂布于皮膚或黏膜上,具有適當?shù)酿こ硇?,不融化并無刺激性,應變色、無酸敗、變硬、油水分離等變質(zhì)現(xiàn)象。

(2)無菌:用于燒傷治療[除程度較輕的燒傷(Ⅰ度或淺Ⅱ度)外]或嚴重創(chuàng)傷的軟膏劑與乳膏劑,照《中國藥典》無菌檢查法檢查,應符合規(guī)定。

(3)粒度:混懸液型軟膏劑及含飲片細粉的軟膏劑不得檢出大于180μm的粒徑。

(4)標簽:若用于燒傷治療的非無菌制劑,則需在標簽及說明書中注明“本品為非無菌制劑”。

(5)貯存:軟膏劑避光密封;乳膏劑避光密封25℃以下且不得冷凍。

98.膏藥的質(zhì)量要求:

(1)外觀形態(tài):黑膏藥應烏黑、無紅斑,白膏藥應無白點;

(2)膏體應油潤細膩、光亮、老嫩適度、灘涂均勻、無飛邊缺口,加溫后能粘貼于皮膚上且不移動。

(3)貯藏條件:膏藥應密閉,置陰涼處貯存。

(4)其他:軟化點、重量差異等應符合規(guī)定。

99.貼膏劑的質(zhì)量要求:

(1)外觀性質(zhì):應涂布均勻,膏面光潔,色澤一致,無脫膏、失黏現(xiàn)象。背襯面應平整、潔凈、無漏膏現(xiàn)象。

(2)有機溶劑殘留:涂布中若使用有機溶劑,應檢查殘留溶劑。

(3)微生物限度:凝膠貼膏的微生物限度應符合《中國藥典》相關規(guī)定;橡膠貼膏每10cm2不得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

(4)其他:橡膠貼膏與凝膠貼膏的含膏量、橡膠貼膏的耐熱性、凝膠貼膏的賦型性、含量均勻性,各種膏劑的黏著力應符合《中國藥典》相關規(guī)定。

100.貼劑的質(zhì)量要求:

(1)外觀形態(tài):外觀應完整光潔,有均一的應用面積,沖切口應光滑無鋒利的邊緣。

(2)有機溶劑殘留:用有機溶劑涂布的貼劑,應對殘留溶劑進行檢查。采用乙醇等溶劑應在標簽中注明過敏者慎用。

(3)黏附力:貼劑的黏附力等應符合要求。

(4)其他:貼劑的含量均勻度、釋放度、微生物限度等照《中國藥典》規(guī)定的檢查方法。

醫(yī)學教育網(wǎng)為廣大考生準備了適合不同人群的課程班型,跟著專業(yè)師資學執(zhí)業(yè)藥師,更容易掌握。如果你還沒有選到心儀的老師和課程,快來選購吧,總有一款適合你!馬上報課學習>>

相關推薦:

2021年執(zhí)業(yè)藥師《法規(guī)》教材公布,具體有哪些變動?

2021年執(zhí)業(yè)藥師繼續(xù)教育已開始,關于繼續(xù)教育的問題解答!

2021年執(zhí)業(yè)藥師《藥學綜合》近5年“劑量”相關試題匯總!

第一次報考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需要提前做好哪些準備?

2021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報名:關于告知承諾制的問題解答!

執(zhí)業(yè)藥師題庫

  • 免費直播
  • 免費試聽
  • 輔導課程
2024中醫(yī)醫(yī)師入學摸底測試解析

張鈺琪老師 2024-02-27 19:25--21:00

回看
2024醫(yī)考報名后如何安排復習時間

張鈺琪老師 2024-01-30 19:25--21:00

回看
2024執(zhí)業(yè)藥師考后關注>
精品題庫
  • 密題庫
  • 題庫小程序
  • 醫(yī)考愛打卡
 執(zhí)業(yè)藥師密題庫
上千道典型習題
仿真密卷 3
仿真歷年考點題
專業(yè)題目解析
原價:¥50-199
復購¥40-159.2
查看詳情
 執(zhí)業(yè)藥師正保醫(yī)學題庫
正保醫(yī)學題庫

· 每日一練 鞏固提升

· 仿真試卷 實戰(zhàn)演練

· 組隊刷題 互相激勵

查看 更多免費題庫
 執(zhí)業(yè)藥師醫(yī)考愛打卡
醫(yī)考愛打卡

· 每天一個知識點

· 配套精選練習題

· 隨時記錄打卡心情

查看 更多免費題庫
學習社區(qū)
  • 備考交流
  • 微信
  • 視頻號
拒絕盲目備考,加學習群共同進步!
尋找學習搭子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