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組織內阿米巴形態(tài)與生活史是臨床檢驗技士考試中需要掌握的內容,為幫助廣大考生了解,醫(yī)學教育網整理如下,希望對廣大考生有幫助:
溶組織內阿米巴的生活史有滋養(yǎng)體、囊前期、包囊和囊后滋養(yǎng)體各期,其中囊前期和囊后滋養(yǎng)體分別是滋養(yǎng)體轉化為包囊和包圳轉化為滋養(yǎng)體的短暫過渡期,僅出現于腸道寄生階段。整個生活史過程僅須一種哺乳類宿主,人是主要的適宜宿主。猿、獼猴、犬、豬、鼠均有自然或實驗感染的報道,但并無重要流行病意義。
溶組織內阿米巴染料:鐵蘇木素染色
滋養(yǎng)體期系該阿米巴的基本生活型,通常在結腸腔內以二分裂法繁殖。直徑10~40μm,個體大小隨種系而有差異,可大至60μm以上。在光鏡下觀察活體,可見較白細胞稍大的折光性活動小體,在適宜溫度下運動活潑,常伸出單一偽足作定向阿米巴運動。掃描電鏡觀察,可見在表膜的一個部位附有許多小泡,為偽尾區(qū),可能是一個排廢部位。滋養(yǎng)體需經固定染色后方可辨明內部結構。最常用鐵蘇木素染色,在高倍放大的光鏡下,胞質可辨認較透明的外質和顆粒狀內質,內質含一典型泡狀核,直徑4~7μm,在不著色的纖薄核膜內緣有排列整齊的單層染色質粒(chromatin granules),有一個位于正中或稍偏位的粒狀核仁,核仁與核膜之間隱約可見網狀核纖絲。典型的核結構有助于蟲種鑒別;胞質內含食物泡及吞噬的紅細胞。電鏡下,滋養(yǎng)體的外被可見由兩層電子致密層組成的典型單位膜結構及外層絨毛狀糖萼外被。后者的厚度在腸壁病灶分離的滋養(yǎng)體常數倍于無共生物培養(yǎng)的個體。表膜還分布有許多含肌動蛋白的絲狀突起為絲狀偽足,可證明參與阿米巴的侵襲機制。掃描電鏡下的表膜還可見大小不一的杯狀吞噬微口(phagocytic stomata),司吞噬與吞飲的功能。內質中可見眾多的食物泡、空泡和大小不等的糖原粒,另有微管、溶酶體及小泡狀或管狀內質網,迄今未發(fā)現有線粒體、糙面內質網和典型的高爾基復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