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擾素作用的機理是初級藥士考試可能會涉及到的知識點,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了相關內容,供考生參考。
干擾素首先作用于鄰近未受感染的細胞膜上的干擾素受體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神經節(jié)苷脂組成的結合位點和一個可能由糖蛋白組成的激活位點所組成?,F(xiàn)已知Ⅰ型干擾素受體基因在人染色體G21長臂上,Ⅱ型干擾素受體基因位于第6對染色體上,這就決定了IFN具有一定的程屬特異性。當IFN與受體結合后,產生一種特殊的因子,使抗病毒蛋白(AVP)基因解除抑制,轉錄并翻譯出AVP,主要是蛋白激酶、2ˊ-5ˊ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這些酶與發(fā)揮抗病毒活性有密切關系。其中二種酶須經雙股RNA及ATP激活,一為蛋白激酶,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激活后可使合成蛋白質的起動因子2(eIF-2)同磷酸化而失活,抑制蛋白質合成;另一種為2ˊ-5ˊA合成酶,活化后催化合成2ˊ-5ˊ寡腺苷酸,再激活潛在的核酸內切酶,使病毒mRNA降解,抑制病毒蛋白合成。此外,磷酸二酯酶能降解2ˊ-5ˊA,又能除去tRNA的CCA末端,抑制蛋白合成。
干擾素在病毒學、免疫學、細胞學及分子遺傳學等領域,均有理論與實際意義。干擾素制劑已用于治療一些病毒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單純皰疹病毒毒性角膜炎、帶狀皰疹及呼吸道病毒感染)和惡性腫瘤(如成骨肉瘤等),似都有一定療效。在病毒感染時,干擾素的產生較特異性抗體早,因此,對于阻止病毒病的發(fā)生及病毒病患者的康復可能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