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的中醫(yī)治療是中醫(yī)鄉(xiāng)鎮(zhèn)助理醫(yī)師考試的內容之一,為了方便廣大中醫(yī)鄉(xiāng)鎮(zhèn)助理醫(yī)師的復習,醫(yī)學教育網特搜集整理了有關昏迷的中醫(yī)治療的相關的復習資料,供廣大中醫(yī)鄉(xiāng)鎮(zhèn)助理醫(yī)師考生學習參考!
(一)閉證
1.治則:開竅通閉。
2.處方:水溝、十二井、合谷、太沖;熱閉加大椎,痰閉加豐隆。
3.方義:水溝位于督脈,為手足陽明與督脈之會,有開竅泄熱、醒腦寧神之功;十二井乃陰陽經交接之處,刺此冀經氣接續(xù),陰陽協調;合谷、太沖合稱四關,分屬大腸與肝兩經,善解郁利竅,疏調一身氣機。四穴合用,可達通調陰陽氣機,開竅醒腦寧神之目的。如屬熱閉,取督脈之大椎以清瀉邪熱;如屬痰閉,加胃絡豐降以祛化痰濁。
4.治法:以瀉法為主。先取水溝,針芒向上,反復運計,強度宜適當加大。繼用三棱針刺十二井,擠去惡血數滴。余穴均宜留針,留針期間,須間斷作反復持續(xù)運針,施瀉法(手法如不特別注明,均可參照“總論”中“現代刺灸法”節(jié),下同)。留針時間,一般應留至神志恢復。如療效不顯,即須改用其他中西醫(yī)療法。
5.古方輯錄
《神應經。諸風門》:“不識人:水溝、臨泣、合谷。”
《針灸聚英。卷二》:“郁冒:郁為氣不舒,冒為神昏不清,即昏迷是也。……刺太陽、少陽。”
(二)脫證
1.治則:救陰斂陽固脫。
2.處方:百會、關元、復溜、太淵;亡陰加太溪,亡陽加足三里。
3.方義:百會位于巔頂,手足三陽與督脈交會于斯,灸之升陽固脫;關元乃足三陰與任脈之會,灸之滋陰扶本;復溜,足少陰之經,能調腎氣而止汗斂陰;太淵,手太陰之原,可理肺氣而攝納浮陽。脫癥多陰陽皆虛,故需滋陰升陽,斂陰攝陽同時并進。若為亡陰,加腎之原太溪滋養(yǎng)真陰;若為亡陽,取胃之合足三里資助元陽。
4.治法:以艾卷取雀啄灸法重灸百會、關元穴,局部皮膚須現潮紅,甚或起小泡。余穴宜用針刺,用補法,手法亦宜重。留針和薰灸的時間均須據癥情而定,以脈回神清為度。如效不顯,亦宜立即輔用他法或改用他法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5.古方輯錄
《神應經。傷寒門》:“不省人事:中渚、三里、大敦。”
(三)內閉外脫證
l.治則:開竅閉脫。
2.處方:須依據所表現的閉、脫證的癥候,分別自上述處方中靈活選穴;治法亦宜針灸結合,攻補皆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