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 |
細目 |
要點 |
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
定義與分類 |
(1)微生物的定義、特點 |
|
|
(2)三大類微生物及其特點 |
二、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jié)構(gòu) |
1.細菌的大小與形態(tài) |
細菌的測量單位及三種形態(tài) |
|
2.細菌的基本結(jié)構(gòu) |
(1)細菌基本結(jié)構(gòu)的概述 |
|
|
(2)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細胞壁結(jié)構(gòu)的異同和醫(yī)學意義 |
|
|
(3)細菌胞質(zhì)中與醫(yī)學有關(guān)的重要結(jié)構(gòu)及意義 |
|
3.細菌的特殊結(jié)構(gòu) |
(1)莢膜的概念及與醫(yī)學的關(guān)系 |
|
|
(2)鞭毛的概念及與醫(yī)學的關(guān)系 |
|
|
(3)菌毛的概念及與醫(yī)學的關(guān)系 |
|
|
(4)芽胞的概念及與醫(yī)學的關(guān)系 |
三、消毒與滅菌 |
1.基本概念 |
消毒、滅菌、無菌的概念 |
|
2.物理滅菌法 |
(1)熱力滅菌法的種類及其應用 |
|
|
(2)輻射殺菌法的原理和應用 |
|
|
(3)濾過除菌法的應用 |
|
3.化學消毒滅菌法 |
常用化學消毒劑的種類、濃度和應用 |
四、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
1.正常菌群與機會致病菌 |
(1)正常菌群、機會致病菌、菌群失調(diào)、菌群失調(diào)癥的概念 |
|
|
(2)機會致病菌的致病條件 |
|
2.醫(yī)院感染 |
(1)醫(yī)院感染的微生態(tài)特征 |
|
|
(2)醫(yī)院感染的控制 |
|
3.細菌的致病性 |
(1)細菌的毒力 |
|
|
(2)細菌內(nèi)、外毒素的主要區(qū)別 |
|
4.宿主的抗菌免疫 |
(1)吞噬細胞吞噬作用的后果 |
|
|
(2)胞外菌、胞內(nèi)菌感染及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點 |
|
5.感染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
(1)細菌感染的來源 |
|
|
(2)毒血癥、內(nèi)毒素血癥、菌血癥、敗血癥、膿毒血癥的概念 |
五、細菌感染的防治原則 |
1. 細菌感染的特異性防治 |
(1)細菌類疫苗 |
|
|
(2)人工被動免疫制劑 |
六、病原性球菌 |
1.葡萄球菌屬 |
(1)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學性狀 |
|
|
(2)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
|
|
(3)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鑒定要點 |
|
|
(4)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致病特點 |
|
2.鏈球菌屬 |
(1)形態(tài)染色與分類原則 |
|
|
(2)A群鏈球菌的主要生物學性狀 |
|
|
(3)A群鏈球菌的致病性 |
|
|
(4)肺炎鏈球菌的形態(tài)染色、致病性和防治原則 |
|
|
(5)其他鏈球菌(B群、D群、甲型溶血性、變異鏈球菌)的致病特點 |
七、腸道桿菌 |
1.腸道桿菌的共同特征 |
(1)生化反應的特點 |
|
2.埃希菌屬 |
(1)大腸埃希氏菌的致病特點(腸道外與腸道內(nèi)感染) |
|
|
(2)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的種類及所致疾病 |
|
3.志賀氏菌屬 |
(1)種類、致病性 |
|
4.沙門氏菌屬 |
(1)主要致病菌種類、致病物質(zhì)、所致疾病 |
|
|
(2)腸熱癥的標本采集及分離鑒定 |
|
|
(3)肥達試驗和結(jié)果判斷 |
八、厭氧性細菌 |
1.厭氧芽胞梭菌 |
(1)破傷風梭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防治原則 |
|
|
(2)產(chǎn)氣莢膜梭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 |
|
|
(3)肉毒梭菌形態(tài)、致病物質(zhì)及防治原則 |
|
2.無芽胞厭氧菌 |
致病條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種類 |
九、分枝桿菌 |
1.結(jié)核分枝桿菌 |
(1)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性和抵抗力 |
|
|
(2)致病性及感染的免疫學特點 |
|
|
(3)結(jié)核菌素試驗的原理、結(jié)果判斷和應用 |
|
|
(4)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 |
|
2.非結(jié)核分枝桿菌 |
(1)概念 |
|
|
(2)鳥-胞內(nèi)分枝桿菌的機會致病性 |
十、動物源性細菌 |
1.鼠疫耶爾森氏菌屬 |
形態(tài)染色特點、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則 |
|
2.炭疽芽胞桿菌 |
形態(tài)染色特點、抵抗力、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則 |
十一、其他細菌 |
1.流感嗜血桿菌 |
形態(tài)染色特點、培養(yǎng)特性、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則 |
|
2.百日咳鮑特氏菌 |
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則 |
|
3.幽門螺桿菌 |
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和生化反應特點、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則 |
|
4.嗜肺軍團菌 |
傳播途徑及其所致疾病 |
|
5.銅綠假單胞菌 |
所致疾病 |
|
6.白喉棒狀桿菌 |
形態(tài)染色與致病特點 |
十二、放線菌 |
放線菌屬 |
(1)主要致病性放線菌及其致病性 |
|
|
(2)硫磺樣顆粒及其臨床意義 |
十三、螺旋體 |
1.概述 |
螺旋體的概念及主要種類 |
|
2.梅毒螺旋體 |
形態(tài)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則 |
十四、真菌 |
1.概述 |
概念、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及分類、培養(yǎng)特性及致病性 |
|
2.主要病原性真菌 |
(1)皮膚癬菌常見的種類和致病性 |
|
|
(2)白假絲酵母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微生物學檢查 |
|
|
(3)新型隱球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微生物學檢查 |
|
|
(4)卡氏肺孢子菌的致病性 |
十五、病毒的基本性狀 |
1.病毒的概述 |
病毒與病毒體的概念和測量單位 |
|
2.病毒的結(jié)構(gòu)和化學組成 |
(1)結(jié)構(gòu) |
|
|
(2)化學組成與功能 |
|
3.病毒的增殖 |
病毒復制周期的概念 |
|
4.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
(1)物理因素 |
|
|
(2)化學因素 |
十六、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
1.病毒的傳播方式 |
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 |
|
2.病毒的感染類型 |
隱性感染、顯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續(xù)性感染(慢性感染、潛伏感染、慢發(fā)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遲發(fā)并發(fā)癥) |
|
3.致病機制 |
(1)病毒對宿主細胞的致病作用 |
|
|
(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
|
|
(3)病毒的免疫逃逸 |
|
4.抗病毒免疫 |
(1)干擾素的概念及抗病毒機制 |
|
|
(2)中和抗體的概念及作用機制 |
十七、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則 |
1. 病毒感染的防治策略 |
病毒類疫苗、抗病毒藥物 |
十八、呼吸道病毒 |
1.正黏病毒 |
甲型流感病毒的變異性、致病性和免疫性 |
|
2.副黏病毒 |
(1)麻疹病毒的致病性 |
|
|
(2)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 |
十九、胃腸道病毒 |
1.概述 |
人類腸道病毒的種類和共性 |
|
2.柯薩奇病毒、??刹《炯澳c道病毒71型 |
致病性 |
|
4.急性胃腸炎病毒 |
輪狀病毒的形態(tài)、致病性 |
二十、肝炎病毒 |
1.甲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學性狀 |
|
|
(2)致病性與免疫性 |
|
|
(3)微生物學檢查和預防措施 |
|
2.乙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學性狀 |
|
|
(2)致病性與免疫性 |
|
|
(3)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 |
|
3.丙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學性狀 |
|
|
(2)致病性與免疫性 |
|
|
(3)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 |
|
4.丁型肝炎病毒 |
生物學特點和致病性 |
|
5.戊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學性狀 |
|
|
(2)致病性 |
|
|
(3)微生物學檢查 |
二十一、皰疹病毒 |
1.單純皰疹病毒 |
致病性 |
|
2.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
致病性 |
|
3.巨細胞病毒 |
致病性 |
|
4.EB病毒 |
致病性 |
|
5.人皰疹病毒8型 |
致病性 |
二十二、逆轉(zhuǎn)錄病毒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
(1)生物學特點 |
|
|
(2)致病性 |
|
|
(3)微生物學檢查 |
|
|
(4)防治原則 |
二十三、其他病毒 |
1.狂犬病病毒 |
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防治原則 |
|
2.人乳頭瘤病毒 |
分型及致病性 |
二十四、朊粒 |
朊粒 |
(1)生物學性狀 |
|
|
(2)致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