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點61:問汗
1.表證辨汗:可分辨感受外邪的性質(zhì)和正氣的盛衰。表證無汗,多屬外感寒邪,如傷寒表實證之類。表證有汗,多屬外感風邪,如太陽中風證之類。
2.自汗:經(jīng)常汗出不止,活動后更甚的是自汗,多因氣虛衛(wèi)陽不固所致。
3.盜汗:入睡則汗出,醒后則汗止的是盜汗,多因陰虛而致。
4.大汗:汗出蒸蒸,并見高熱不已,煩渴飲冷,脈洪大等癥,是為陽熱內(nèi)盛迫汗外泄的實熱證。若大汗淋漓,伴有呼吸喘促、神疲氣弱、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癥,則為陽氣將絕,元氣欲脫,津隨氣泄的危候,故稱為“絕汗”,又稱“脫汗”。
5.戰(zhàn)汗:先見全身戰(zhàn)栗,幾經(jīng)掙扎,而繼之汗出的是戰(zhàn)汗,是邪正相爭,病變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
6.頭汗:汗出僅限于頭部,多由上焦邪熱,或中焦?jié)駸嵊粽羲隆?/P>
7.半身汗:半側(cè)身體出汗,或見于左側(cè),或見于右側(cè),或見于上半身,或見于下半身,統(tǒng)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jīng)脈,或營衛(wèi)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
8.手足心汗:若汗出過多,又兼見口干咽燥,便秘尿黃,脈細等,則為陰經(jīng)郁熱熏蒸所致,以手足心為手厥陰、足少陰經(jīng)脈所過之處。汗出過多,獨見于心胸部,多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所致。
☆ ☆☆☆考點62:疼痛的性質(zhì)
1.脹痛:在很多部位中都可以出現(xiàn),以胸脘、腹部為最多。脹而且痛者多是氣滯。
2.重痛:疼痛并有沉重的感覺稱為重痛,多見于頭部、四肢及腰部,多因濕邪困遏氣血所致。
3.刺痛:疼痛如針刺的稱為刺痛,是瘀血疼痛的特點之一,以胸脅、少腹、小腹、胃脘部出現(xiàn)為多。
4.絞痛:痛如絞割的稱為絞痛,多因有形實邪閉阻氣機而成。如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蛔蟲上竄引起的脘腹痛;石淋引起的小腹痛等。
5.灼痛:痛有灼熱感而喜涼為灼痛,常見于兩肋或脘部。多由于火邪竄絡,或陰虛陽熱亢盛所致。
6.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的為冷痛,常見于頭、腰、脘腹部的疼痛,多因寒邪阻絡或為陽氣不足,臟腑、經(jīng)絡不得溫養(yǎng)而成。
7.隱痛:疼痛并不劇烈,可以忍耐,卻綿綿不休,持續(xù)時間較長,一般多是氣血不足,陰寒內(nèi)生,氣血運行滯澀而成,多見于頭、脘、腹、腰部的虛性疼痛。
8.掣痛:抽掣或牽引而痛,即為掣痛,多由筋脈失養(yǎng)或阻滯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痛多與肝病有關。
☆☆☆☆☆考點63:問飲食口味
1.口渴與飲水:反映人體津液的盛衰及輸布狀況??诳识囡嫞R娪跓嶙C;大渴喜冷飲,為熱盛傷津;渴喜熱飲,飲量不多或口渴欲飲,水入即吐,小便 不利,多為痰飲內(nèi)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證;口渴而不多飲,常見于急性熱病,多屬熱入營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見于瘀血;大渴引飲,小便量多,是為消 渴。
2.食欲與食量:用于判斷病體的脾胃功能以及疾病的預后轉(zhuǎn)歸。食欲減退或不欲食,胃納呆滯,多是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現(xiàn)。若食少見于久病,兼有面色萎 黃、形瘦、倦怠等癥者,屬脾胃虛弱;而食少伴有胸悶、腹脹、肢體困重、舌苔厚膩者,多是脾濕不運。厭惡食物或惡聞食臭,即為厭食,又稱“惡食”,多見于傷 食。食欲過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饑餓者,為消谷善饑,往往身體反見消瘦,這是胃火熾盛,腐熟太過所致;有饑餓感,但不想吃,或進食不多者,稱為饑不欲食, 多因胃陰不足,虛火上擾所致;嗜食生米、泥土等異物,尤多見于小兒,往往是蟲積的征象。疾病過程中,食量漸增,表示胃氣漸復;食量漸減,常是脾胃功能衰退 的表現(xiàn)。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但突然反而暴食,這是中焦脾胃之氣將絕的征象,稱為“除中”。
3.口味:口苦,多見于熱證,特別是常見于肝膽實熱的病變;口甜而膩,多屬脾胃濕熱;口中泛酸,多為肝胃蘊熱;口中酸餿,多為食積內(nèi)停;口淡乏味,常見于脾虛不運。
☆ 考點64:正常脈象
正常脈象,又稱“平脈”或“常脈”。平脈的至數(shù)是一呼一吸即一息脈來四至,脈象和緩有力、從容有節(jié)、不快不慢。并隨生理活動和氣候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 相應的正常變化。脈學中認為,平脈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有神”,即脈象和緩有力;二是“有胃”(胃氣),即脈來去從容而節(jié)律一致;三是“有根”,在尺部 沉取,仍有一種從容不迫應指有力的氣象。
有的人,脈不見于寸口部,而從尺部斜向手背,名“斜飛脈”;若顯現(xiàn)于寸口的背側(cè),名“反關脈”,均是橈動脈解剖部位的異常,屬于生理變異的脈位,不作病脈論。
☆ ☆考點65:表里辨證
表里辨證是辨別病變部位和病勢趨向的一種辨證方法。一般地說,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淺在者屬表證;病在臟腑、血脈、骨髓,部位深在者屬里證。
1.表證:是病位淺在肌膚的一類證候。一般是指六淫之邪從皮毛、口鼻侵入人體而引起的外感病初起階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點。
臨床表現(xiàn):以發(fā)熱惡寒(或惡風),舌苔薄白,脈浮為主。常兼見頭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癥狀。
治法:辛散解表。
2.里證:是病位深在于內(nèi)(臟腑、氣血、骨髓等)的一類證候。它是與表證相對而言的。概括地說,凡非表證的一切證候皆屬里證。
治法:多種多樣,可用“和里”加以概括。
☆ ☆☆考點66:寒熱辨證
寒熱,是辨證疾病性質(zhì)的兩個綱領。寒證是機體陽氣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現(xiàn)的證候,熱證是機體陽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所表現(xiàn)的證候。
1.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機體的功能活動衰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常見惡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蒼白、肢冷踡臥、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潤滑、脈遲或緊等癥狀。
治法:溫以祛寒。
2.熱證:多由外感火熱之邪,或因七情過激,郁而化火;或飲食不節(jié),積蓄為熱;或房室勞倦,劫奪陰精,陰虛陽亢,或陽盛陰虛,表現(xiàn)為機體的功能活動亢進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多見發(fā)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目赤,煩躁不寧,小便短赤,大便燥結(jié),舌紅苔黃而干燥,脈數(shù)等癥狀。
治法:清熱瀉火(或清熱養(yǎng)陰)。
☆ ☆☆☆考點67:虛實辨證
虛實辨證,是分析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虛證是由正氣不足所表現(xiàn)的證候。實證是由邪氣過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1.虛證:為人體正氣不足所表現(xiàn)的證候。虛證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養(yǎng)兩個方面,但以后天失于調(diào)養(yǎng)為主。
臨床表現(xiàn):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滑脫,小便失禁,舌上少苔無苔,脈虛無力等。
治法:補虛扶正(溫陽益氣、養(yǎng)血滋陰)。
(1)陰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形體消瘦,口燥咽干,午后潮熱,五心煩熱,兩顴潮紅,盜汗,舌紅絳無苔或少苔,脈細數(shù)。
(2)亡陰證的臨床表現(xiàn):汗出而熱,口舌干燥,齒燥,唇干焦裂,目窠深陷,肌熱,手足溫,煩躁不安,舌質(zhì)紅絳而干焦,脈數(shù)疾無力。
?。?)陽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面色 白,少氣懶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溏泄,或浮腫,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或弱。
(4)亡陽證的臨床表現(xiàn):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神志模糊或神昏,舌淡白而潤,脈微欲絕。
2.實證:是由邪氣過盛所反映出來的一類證候。形成原因:一是外邪侵入人體;二是由于內(nèi)臟功能失調(diào),代謝障礙,以致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產(chǎn)物停留在體內(nèi)所致。
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發(fā)熱,腹脹痛拒按,胸悶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結(jié),小便不利,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
治法:瀉實祛邪。
☆ ☆考點68:氣病的辨證
1.氣虛證:是臟腑功能衰退所表現(xiàn)的證候。常由久病,年老體弱,飲食失調(diào)等因素所致。
臨床表現(xiàn):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動時諸癥加劇。舌淡,脈虛無力。
治法:補氣。
2.氣陷證:常為氣虛病變的一種,以氣的無力升舉為其主要特征。
臨床表現(xiàn):頭目昏花,少氣倦怠,腹部有墜脹感,脫肛或子宮脫垂等。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益氣升提。
3.氣滯證:是指人體某一部分或某一臟腑氣機阻滯,運行不暢所表現(xiàn)的證候。常由情志不舒,飲食失調(diào),感受外邪,或用力努傷、閃挫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xiàn):悶脹、疼痛。
治法:行氣。
4.氣逆證:是指氣機升降失常,氣上逆不順。一般多指肺胃之氣上逆以及肝氣升發(fā)太過所致的肝氣上逆的病理變化。
臨床表現(xiàn):肺氣上逆的主要特點為咳嗽喘息。胃氣上逆,則見呃逆、噯氣、惡心嘔吐。肝氣升發(fā)太過,則見頭痛、眩暈、昏厥、嘔血等。
治法:降氣鎮(zhèn)逆。
☆ ☆☆☆考點69:血病的辨證
1.血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fā)麻,婦女經(jīng)行量少、愆期甚或經(jīng)閉,舌質(zhì)淡,脈細無力。治法:補血。
2.血瘀證的臨床表現(xiàn):腫塊疼痛拒按,痛處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治法:活血。
3.血瘀兼氣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身倦乏力,少氣自汗,疼痛拒按,舌暗或有瘀斑等。治法:補氣行血。
4.血瘀兼血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頭暈眼花、心悸失眠,舌淡有瘀斑,脈細澀,或見腫塊疼痛拒按,痛處不移。治法:養(yǎng)血活血。
5.寒客血脈證的臨床表現(xiàn):疼痛喜暖,得暖痛減,形寒肢冷,舌淡而暗,脈沉遲澀。婦女常見少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經(jīng)衍期,色暗淡有血塊等。治法:溫經(jīng)活血。
6.血熱搏結(jié)證的臨床表現(xiàn):一般常見疼痛喜冷,發(fā)熱,或見出血,或有腫塊,脈數(shù),舌暗紅等。治法:血熱互結(jié)于腸胃者,治宜瀉熱破瘀、散結(jié)消腫;熱入血室者,治宜和解透達、清熱活血;熱灼血枯者,治宜清熱緩中、祛瘀生新。
7.血熱證的臨床表現(xiàn):心煩,或躁擾發(fā)狂,口干不喜飲,身熱,以夜間為甚,脈細數(shù),舌紅絳,或見各種出血證,婦女月經(jīng)前期、量多等。治法:清熱涼血。
☆ ☆☆☆考點70:氣血同病的辨證
1.氣血兩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面色蒼白或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細弱等。治法:氣血兩補。
2.氣虛失血證的臨床表現(xiàn):出血的同時,見有氣短,倦怠乏力,面色蒼白,脈軟弱細微、舌淡等氣虛的癥狀。治法:補氣以引血歸經(jīng)。
3.氣滯血瘀證的臨床表現(xiàn):胸脅脹滿,走竄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見痞塊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等。婦女還可見月經(jīng)閉止,或痛經(jīng)、經(jīng)色紫暗有塊,乳房脹痛等癥狀。治法:行氣活血。
4.氣隨血脫證的臨床表現(xiàn):大量出血的同時見面色 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暈厥,脈微細等。治法:根據(jù)血脫先益氣的原則,急宜補氣以固脫。方如獨參湯、當歸補血湯等。
[網(wǎng)絡轉(zhuǎn)載,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 · 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職業(yè)資格考試科目介紹
- · 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職業(yè)資格考試科目及備考建議
- · 2025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科目具體考察內(nèi)容
- · ?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科目核心考點與發(fā)展動向分析
- · 掌握關鍵內(nèi)容,迎接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挑戰(zhàn)
- · 2024年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考試考情分析
- · 考友聚有料∣2024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考場百態(tài)&考試難度解析
- · 【河南三門峽】2024年度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電子化考試考前溫馨提醒
- · 2024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時間安排&考后估分
- · 【云南普洱】2024年度執(zhí)業(yè)藥師職業(yè)資格考試溫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