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原菌。本病呈全世界分布,主要通過輸血或血制品傳播,尤其反復輸入多個獻血員血液或血制品更易發(fā)生。近年發(fā)現丙型肝炎也多見于非輸血人群,主要通過注射、針刺、含HCV血液污染傷口和其他密切接觸傳播,并證實也可通過母嬰傳播。
【病原學】
經研究證實HCV基因組為一線狀單股正鏈RNA病毒,屬黃病毒屬。由編碼區(qū)、5“-非編碼區(qū)和3”-非編碼區(qū)組成。編碼區(qū)區(qū)小事包括兩部分,即結構區(qū)與非結構區(qū)。前者較保守,后者易發(fā)生變異。結構區(qū)分C區(qū)、M區(qū)和E區(qū),相應的編碼物分別是核心蛋白、基質和囊膜蛋白,由它們組成病毒顆粒。非結構區(qū)分別為NS1、NS2、NS3、NS4和NS5基因,相應編碼物依次為NS1、NS2、NS3、NS4和NS5蛋白。其中NS1蛋白可能是可溶性補體結合抗原,NS3為HCV-RNA的螺旋酶,NS5為HCV-RNA指導的RNA多聚酶,故結構蛋白的主要功能是HCV的一個特點,以C基因最保守,5“-非編碼區(qū)其次,E基因為高度可變區(qū),編碼的囊膜蛋白抗原性的變異使病毒逃避宿主的免疫作用。
HCV體外細胞培養(yǎng)尚未成功。主在肝細胞內復制。
HCV-RNA分型:國內報告我國HCV主要為Ⅱ型和Ⅰ型。Ⅱ型HCV的治療效果差。對不同型HCV感染所引起不同的肝損傷和干擾素治療反應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發(fā)病機理】
既往認為HCV對肝細胞有直接損害作用。近年隨著對丙型肝炎研究的不斷深入,認識到丙型肝炎與乙型肝炎在許多方面類似,如轉慢性、發(fā)展為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尤其丙型肝炎也有慢性HCV攜帶者,因此,對HCV導致肝細胞損害的機制,大多傾向于免疫損害,即細胞毒性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反應起重要作用。
【病理改變】
與乙型肝炎病變基本相同,僅病變部位與程度有差別。無特征性病理變化。
臨床表現
輸血后丙型肝炎潛伏期2~26周,平均7.4周。散發(fā)性丙型肝炎潛伏期待定。一般臨床經過較輕,亞臨床型較多見,重型肝炎較少。與乙型肝炎相比,ALT、膽紅素平均值較低,黃疸持續(xù)時間較短,病情較輕、發(fā)熱少見。常見癥狀有乏力、食欲減退、大多數無黃疸、單項ALT升高,有持續(xù)或反復異常的特點,但轉為慢性肝炎的比例較乙型肝炎高(40%~50%),無黃疸型較黃疸一草坪晚易慢性化。其余于6月內痊愈呈自限性過程。慢性丙型肝炎大多表現ATL反復異常、AST也升高、蛋白代謝較快出現異常,而體征如蜘蛛痣、肝掌、脾腫大等不如乙型肝炎明顯。
檢查檢驗
抗HCV、HCV-RNA檢測臨床意義
1.抗-HCV大部分HCV感染者,體內均出現抗HCV.因此,檢測抗-HCV對丙型肝炎診斷很有價值。抗-HCV陽性是HCV感染的標志。但目前檢測結果不能充分反映急性、慢性抑或恢復期感染??贵w效價也不能反映HCV感染的強度,至少在動物試驗中未能證實。抗-HCV陽性可能表示近期感染后的免疫狀態(tài),但大多數表示現癥HCV感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個體的傳染性。人感染HCV后勤工作至抗-HCV陽轉,這段時間個體長短差異很大,目前所用方法,測出抗體較晚,在該期唯一感染的標志患者始終不出現抗-RNA,此外尚有20%丙型肝炎患者始終不出現抗-HCV,故實際感染率比檢出率高,抗-HCV陰性不能除外HCV感染。
輸血后丙型肝炎較明確,人感染HCV后反應可有4種表現:①被動輸入高滴度抗-HCV陽性血,于輸血后抗-HCV即陽性,5周后轉陰。以后又出現抗-HCV自動抗體,可持續(xù)陽性;②遲發(fā)性抗-HCV反應并持續(xù)陽性,一般于輸血后20~22周或病后14~16周抗-HCV陽轉,迅速達高峰,持續(xù)陽性10年以上;③遲發(fā)性短期抗-HCV反應,于輸血后19~21周或病后9~11周抗-HCV陽轉,1年后轉陰;④無反應,多見一過性HCV感染,抗-HCV始終陰性。
目前檢測的抗-HCV IgM,與其他病毒的IgM反應規(guī)律不同:①IgM比IgG出現的晚;②IgM存在時間長,至少3~8年或更長;③IgM與IgG滴度呈正相關;④存在繼發(fā)性IgM抗體應答。說明抗-HCV IgM不能做為HCV感染的早期診斷指標,不能區(qū)分近期與既往感染,但可能反映慢性化或帶病毒,可做為判斷預后和療效的指標。
2.HCV-RNA因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HCV含量很低,直接做核酸雜交,很難查到HCV-RNA,須先經核酸擴增后測定。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鏈反應(HCVcDNA/PCR,簡稱cPCR)測定肝和血清中HCV草藥RNA,具有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快速的優(yōu)點。HCV RNA陽性是HCV感染的直接證據、是HCV復制指標、有傳染性。因HCV RNA較抗-HCV出現早,故可用于早期診斷及獻血員的篩查。HCV RNA陰性,說明HCV被清除,因此,也可做為判斷預后和療效的指標。
診斷鑒別
原則上綜合診斷。參考流行病學資料,如輸血及血制品史、手術史及與丙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觸史等;臨床特點及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確定診斷要依靠特異血清學檢查。
1.酶聯免疫試驗(ELISA)檢測血清中抗HCV 1989年以來檢測抗HCV應用最早的ELISA法,以C100和5-1為抗原,其靈敏性與特異性不理想。后用第二代ELISA法,增加了核心蛋白C22和C33,其靈敏度有提高。近來建立了第三代試劑,增加了NS5蛋白,較第二代試劑更敏感。
2.HCV CDNA/聚合酶鏈反應檢測肝和血清中HCV-RNA本法是將HCV RNA逆轉錄為HCV DNA,擴增放大后作電泳觀察結果。應注意嚴格操作規(guī)程,避免實驗污染。
治療
一般治療與乙型肝炎相同??共《局委熣谔剿?。
1.α-干擾素(α-IFN)
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療效。治療后血清HCV RNA轉陰率可達50%~80%,但停藥后約半數HCV RNA又轉陽,再用α-干擾素仍有效。在HCV復制指標轉陰同時可見肝功能改善及肝臟病變好轉。提示干擾素對HCV有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復發(fā)時間多在治后6~12個月,若治后12個月ALT持續(xù)正常,血清HCV RNA陰性,則可能治愈。其復發(fā)原因為①病毒基因型不同,一般Ⅲ型IFN療效好,Ⅱ型療效較差;②出現突變株;③未完全清除病毒;④耐抗病毒藥物。有報告用干擾素治療散發(fā)性丙型肝炎效果較輸血后丙型肝炎好。急性丙型肝炎如ALT持續(xù)異常超過6個月,應用干擾素治療。常用有干擾素α-2b(干擾能),用法為:每次300萬U,肌肉注射,每日1次,用2周;后改為每次300萬U,肌肉注射,隔日1次,用14周。一般療程3月至6月。若增加干擾素劑量,延長治療時間(12月或更長),可望提高療效。近期療效50%. 2.三氮唑核苷(rilavirin,病毒唑)
為一廣譜抗病毒藥,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療效不如干擾素。對血清和肝HCV-RNA無明顯降低作用。
預后預防
1.對獻血員進行抗HCV篩查是目前降低輸血后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2.管理傳染源按肝炎型別隔患者,采用一次性醫(yī)療用品;宣傳丙型肝炎防治知識,遵守消毒隔離制度。
3.切斷傳播途徑醫(yī)療器械一用一消毒,采用1次性醫(yī)療用品;嚴格掌握輸血、血漿、血制品的適應癥;保證血液及血制品質量。
4.保護易感人群有報告用免疫球蛋白預防丙型肝炎有效,用法為0.06ml/kg,肌肉注射。最終控制本病要依靠疫苗預防,HCV分子克隆成功,為本病的疫苗預防提供了條件。
- · 如何診斷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 · 妊娠期急性病毒性肝炎對胎兒有何影響?
- · 肝硬化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核心考點】
- · 2024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病例分析公式速記-傳染病
- · 2024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綱知識點<肝炎診斷結果判讀>練習題
- · 2023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二試考點<乙型肝炎病毒>總結來了,收藏!
- · 2023年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傳染病、性傳播疾病”考點速記1-20條
- · 2023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傳染病】病例分析公式
- ·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醫(yī)學綜合考試典型例題《乙型肝炎病毒》
- · 2023年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傳染病、性傳播疾病》精編考點速記11-20條